(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出艙作業時間約7小時,出艙范圍首次覆蓋空間站三艙,航天員首次手持大體積的腳限位器和艙外操作臺;充分運用數字孿生技術,依托數字空間站進行仿真模擬,首次在出艙演練過程中機械臂不再進行真實運動……
2月10日0時16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面對此次出艙任務的新形勢新挑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團隊仔細分析影響因素,對空間站機械臂運動路徑進行了多輪迭代,最終形成多個復雜運動構型的實施方案,并針對不同作業點設計了多條緊急返回路徑,形成了多個預案并開展演練,確保航天員在規定時間快速安全返回。
在此前任務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團隊通力協作,完成了首次自動轉運暴露載荷出密封艙以及機械臂在軌部署暴露載荷工作,充分考驗了空間站貨物氣閘艙、機械臂、空間站各系統以及航天員的協同配合。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團隊專家介紹,在空間站壽命周期內,通過多次更換不同載荷開展艙外暴露實驗,可以提高空間站應用價值。貨物自動出艙可有效避免航天員出艙安裝載荷帶來的任務風險和航天服壽命折損問題,同時節約航天員出艙活動所占用的在軌工作時間,提高空間站在軌運行效率。
在任務規劃上,空間站通過大、小機械臂分別工作和組合工作模式,在配置一個貨物氣閘艙的情況下,支持載荷在艙外大范圍轉移,可以完成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艙外暴露載荷部署和回收。
多種出艙模式充分體現了中國空間站在系統設計上的先進性,適配不同的任務需求,既能發揮有人參與的優勢,又能最大程度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此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先后完成了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科學實驗機柜解鎖與測試、應用載荷貨物出艙、空間站及載人飛船設備巡檢、出艙活動準備等工作,開展了在軌醫學檢查、失重防護鍛煉及一系列空間科學實(試)驗。
□據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責任編輯:王旭偉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