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國之重器,奏響強國之音,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科學文化教育節目《大先生》于今日21:05在北京衛視播出。本期節目邀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潘衛民,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院士,帶教老師李京祎、李明、董嵐、米正輝,帶領“未來團”成員一起感受大科學裝置中的高能人生,聆聽一段追趕世界先進的奮斗史。
把控國之重器 追求極致精細
北京雁棲湖畔,圓環狀的大科學裝置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矗立于群山環繞之間,從高空俯瞰,形似“放大鏡”。同每一個令人矚目的“大科學裝置”一樣,它規模大、投資大、建設周期長,運行做研究的周期也長。在如此浩大的工程下,一位忙碌的身影時常踱步于大科學裝置周圍,那便是HEPS的總指揮—— 潘衛民。作為面面俱到的統籌者,80余個重大節點和不計其數的工作郵件成了他把控全局的索引,頻繁勘察現場與開會成為他對所有的項目進程與環節了如指掌的不二法門。潘老師夜以繼日地輾轉其間,按自己清晰的步調使得工程井然有序的推進??上耄靡哉鸷呈廊说拇髧仄鞅澈?,究竟是怎樣的匠人精神,鑄就了耀眼的“中國制造”?
在內直徑僅為±11毫米真空盒內運動的電子束、磁鐵的就位精度要達到30微米、整個地面的振動振幅也需要控制在25納米以內......一個個超乎概念之外的精微數字,竟是對龐然大物難以想象的精細化要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潘衛民與他的團隊貫徹“君子慎始”的道理,對待科研這件事,始終秉持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將渴求無限的精密和不斷挑戰新極限作為科研工作者永恒的執著。
在碰撞中前進 迸發無限能量
回望世界歷史,國家的崛起無不與其科學水平的提高有關,當國內科技百廢待興之時,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于1988年建成,這無疑成為繼兩彈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面對我國缺乏世界前沿性的高新技術以及國外壟斷超導腔與器件等等難題,潘衛民屢次飛國外參加合作研究,在技術細節上甚至不惜與外國人激烈爭執,也要堅持原則,表達自己的正確思想和要求;在欲將超導腔投入實際應用時,又秉持中國古人“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堅持申請投入BEPCII在線驗證的機會,直面未知的困難。
巨型裝置背后的“碰撞”無處不在,正如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名字一般,幾乎每秒都有上千個粒子在其中高速奔跑、對撞、湮滅。而在“碰撞”之中,總有“敢擔當、不畏難”的科學前輩迸發出無窮能量,引領我國科研事業大步向前。“兩軍相逢,勇者勝”便是陳和生院士在遇國外對撞機團隊“宣戰”時,喊出的一句響亮的口號。為提升國際地位、探索更為深度的微觀世界,陳院士將更先進也更難的“雙環方案”作為BEPC重大改造計劃的最優選,以革故鼎新的勇氣與堅韌不拔的定力,引領團隊在這場激烈的國際競賽中大獲全勝。正是他們厚植家國情懷,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在自立自強的征途上勇攀高峰,才能讓如今中國物理事業一片欣欣向榮。
今日21:05鎖定北京衛視,近距離對話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潘衛民,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院士,一起聆聽他們一生為國鑄器的奮進之歌。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