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區哈達灣街道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夯實服務基礎、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在用心用情用力服務中,傳遞溫暖與力量,當好困難群眾的解憂人。
智慧救助——跑出審核確認“加速度”
(資料圖)
“多虧了街道救助服務中心,我們家有希望了!”哈達灣街道西河社區居民張某突發腦出血重病臥床,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街道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立即入戶,協助其家屬通過微信小程序提出救助申請,并啟動實時申請審核確認程序。從信息比對、入戶核查、生活自理能力鑒定,到最終審核確認,過去需要30個工作日完成的審批流程,現在僅用5個工作日就辦完了。拿到低保金的張某一家,直夸救助中心辦事效率高。
社會救助對困難群眾而言,就是“及時雨”。“及時雨”如何更及時?哈達灣街道救助中心深度應用智慧審批程序,依托監測預警信息和救助系統,時刻關注轄區內低收入人口動態,詳細了解家庭困難情況,嚴格把關申請身份信息、授權書、贍撫養信息、病歷、出院小結等必填信息,大大壓縮了受理和審核確認的周期,使社會救助工作更加高效。
精準救助——握牢動態管理“方向盤”
高先生是哈達灣街道的低保對象。在認證過程中,低保員了解到他愛人患上腦梗死,立即協助他上傳相關材料。鑒定合格后,高先生家每月可以多領取360元的重點保障金。
為了讓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準,該街道救助服務中心嚴把審核關,做到保障對象有增有減,保障金額有升有降。日常工作中,他們逐步完善轄區6個社區救助對象數據信息內容,對于臨近退休、子女即將畢業等家庭信息加強監測預警,實施動態管理,確保應退盡退、應保盡保。
溫暖救助——交出民生保障“滿意單”
社會救助工作傳遞的是黨和政府的溫暖,困難群眾對此感受最深。每月的救助對象認證、特困分散供養照料護理探視巡訪、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每季的廉租住房補貼申報、臨時救助的審核確認等,每一項都關系到困難群眾的生活冷暖。為做好這項民生工作,該中心工作人員變被動發現為主動作為,望聞問切、對癥下藥,讓救助工作更有溫度。
轄區內怡江社區陶先生因腦梗住院,花費較大,但系統一直未推送他家的信息。低保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多次與市、區民政局溝通,促使市民政局將該戶信息手動錄入系統,確保陶先生得到及時救助。事后,陶先生說:“感謝認真負責的低保員,是她把黨和政府的關愛送到困難群眾家中。”
哈達灣街道社會救助服務中心聚焦群眾關切、兜牢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讓服務更有精度、救助更有力度、幫扶更有溫度,為轄區困難群眾擎起了一片藍天。
(江城日報記者 趙迎華 見習記者 陳威羽 松花江網編輯 宋丹)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