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下旬以來, 舒蘭市小城鎮四合村村民陳云輝每天開心地參加鎮村組織的縫制培訓。她說,培訓合格后,她很快就能到村里即將建成的輕紡加工廠上班了,“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在外務工,在家就能掙到錢,這是我們村很多姐妹多年來的夢想”。
陳云輝口中的輕紡加工廠,主體工程依托四合村原“村小”改擴建,一些手工生產環節分布在四合村南陽屯的村民家中。
(資料圖片)
南陽屯現有村民102戶、534人,是我省知名的赴俄勞務輸出基地,常年赴俄經商村民255人,因整屯赴俄羅斯務工而聞名。從1991年開始,累計赴俄經商勞務1萬多人次,主要在俄從事路燈亮化、五金百貨,毛巾、棉服、毛衣、牛仔褲、背包、圣誕樹等輕紡制品、工藝品銷售。他們出去掙錢后,回家按俄羅斯風格改造房屋,逐漸把村屯發展成了以俄式建筑、俄式餐飲和民宿旅游為特色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走出去的南陽屯人,多年來在俄羅斯打拼經營,逐步積累了諸多優勢,其中80%的背包、書包、箱包市場就由南陽屯人占據著。今年春節前,舒蘭市委、市政府派相關領導到小城鎮看望慰問長期在俄羅斯務工人員,并召開座談會,征求大家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參會的二十幾位南陽屯“俄羅斯人”被當地黨委政府推動發展的努力和期望深深打動,他們暢談了在俄羅斯務工經商的所見所聞所想,表示愿為家鄉發展貢獻“走出去、引進來”的力量。
他們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市場從事箱包經銷一級批發,尤其是掌握著背包、仿真樹等商品的供銷渠道。與其讓南陽人在外地尋找貨源,不如在家鄉建加工廠,讓家鄉人賣家鄉貨。舒蘭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舒蘭人外出務工帶回的興村富民信息,決心在小城鎮四合村謀劃推進建設輕紡加工項目。
舒蘭人說干就干。春節剛過,一支由舒蘭市商務局、小城鎮政府、四合村等部門單位派出的考察團便前往河北白溝進行考察調研。考察團發現,白溝市場上的背包、仿真樹等成品也來自外地,而靠近北京雄安的白溝近年來一些實體生產企業不斷外遷。白溝的一些經銷商表示,要是舒蘭能加工出符合要求的成品,他們照單全收。當加工水平和用工上去后,他們就可以邁過“山海關”投資南陽屯。
產業對接上的空間,又遇上了中俄貿易升溫的加持。今年3月中下旬以來,中俄國家層面的對話合作積極推進;4月初,省委、省政府又召開了全省開放發展大會,提出要抓住中俄兩國開展“東北—遠東”地區互利合作的重大機遇,“真正把吉林打造成我國向北開放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
經過綜合考察,決定先期做來料代加工,同步建廠生產自創品牌輕紡產品,小城鎮開始了輕紡加工項目落地的積極實踐。目前,項目分兩期建設,計劃總投資1400萬元,年產120萬個背包、20萬棵仿真樹、500萬枝人造花,帶動100人就業,實現產值6350萬元。其中,一期將于今年6月份建成投產,二期工程將于2024年4月開工。
圍繞于此,打造一個輕紡產業園的計劃也在各方面支持下盡可能地拓展著:村中20名50歲以下的村民已到開發區校服工廠學習、接受培訓;依托“村小”的生產企業已完成注冊,經營范圍包括工藝美術品及禮儀用品制造、銷售;箱包制造、銷售;銷售公司已聯系好銷售渠道,并向外貿部門進行了全方位咨詢報備;平縫機、大軸機、花樣機等生產加工設備即將運抵,需要匹配的電力設施在加緊建設之中;產品品牌設計也提上了日程……
在莫斯科留布里諾市場、薩達沃市場常年從事批發生意的南陽屯人李紹春、張景慧、劉海濤、王英俊等人,得知自己春節時的建議這么快就變成了現實都很振奮,紛紛打電話咨詢、提出建議。他們已經成為村中發展輕紡加工項目的智囊組成員。李紹春說,現在,全國主要輕工輕紡市場批發、轉運等環節幾乎都掌握在南陽人手中。在俄羅斯做生意的南陽屯人聽到家鄉要建廠的消息,表示要為家鄉建設出力。
參與項目考察規劃的舒蘭市商務局副局長劉寶慶說,發展面向俄羅斯的輕紡加工項目,是貫徹落實全省開放發展大會提出的“著力擴大對外貿易,進一步做大貨物貿易規模,促進服務貿易提升”的具體舉措,項目投產后,對打造舒蘭四合村南陽俄式風情小鎮品牌、壯大村集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舒蘭市委、市政府將立足資源配置,全力做好“生產基地——銷售地”“家中人——家里人”的服務員,鼓勵家中人赴俄經商,家里人居家生產,支持產業,支持項目,快速孵化輕紡加工產業,使舒蘭再多一條開放發展的新通道。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記者 鄔洪亮 李春紅 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