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利教授“八個步驟改變孩子行為”中的第五步,“設立家庭代幣制度”最深得我心,也是我們家一直在堅持使用的管理辦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開始我們就是用的代幣,每次孩子出現良好行為就給他發對應分值的代幣,后面熟練了,慢慢就簡化為積分了。
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貼過我們家制定的《行為價值表》《積分價值表》以及《積分使用登記表》,而且也很詳細地列出了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①只有大人在第一次下命令就服從時,孩子才能得到積分。
②剛開始,要不厭其煩的對任何一個小小的好行為進行積分獎勵。
③不要因為不好的行為就扣除積分,也就是說剛開始實行積分制度時,要鼓勵、表揚、獎勵,而不是懲罰。
④給予孩子獎勵積分時,要告訴孩子他是因為什么良好行為而得到的獎勵。
⑤這個方案需要堅持使用兩個月左右,如果很快就停止了,那么孩子行為上的積極改變就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由于暑假里我們希望培養的良好行為跟平時略有不同,所以就需要和孩子溝通,把調整的內容進行確認。
我們分了兩次溝通。第一次我和兒子進行討論溝通,形成積分制度的雛形。這個過程花了一個半小時,主要是在給行為賦分和兌換上產生分歧,兒子想“得到的多、花掉的少”,我還是堅持按照原則賦分。
初稿制定后,全家人再一起逐項討論,一條一條落實確認,沒有異議后,才打印出來,跟《積分使用登記表》一起裝訂成冊。
目標行為價值表:是指孩子通過哪些良好行為,可以獲得多少積分。我把它分成了三部分,分別是學習、生活、運動,每部分都列有期望的目標行為及對應分值。
積分價值表:是指孩子得到的積分,可以用來做什么。這里要注意所列的特權/獎勵,一定是由孩子提出的,是孩子想要的東西。這是他積極參與、配合積分制度,努力獲取積分的動力。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意思,積分制度也就不了了之。如果第一次就以失敗告終,那么后面再想成功實施的可能性就越小了。
積分登記表:用來記錄孩子每天得到的積分和花掉的積分,其實也是記錄了孩子的良好行為。晚上跟孩子復盤,今天做了哪些事情,獲得了多少分。哪件事情做的特別好,還可以申請特殊獎勵。
其實這個積分就類似于大人的工資,是對我們付出的肯定。下面這張圖就是我們給孩子記錄的積分,有時候孩子做了啥好的事情,也會主動說,媽媽,“我做了XXX,是不是應該加分呀?”
孩子也同樣需要肯定。只不過,有的孩子學習內驅力強,不需要外力督促、鼓勵,自己就知道學習;還有的孩子內驅力水平一般,但是知道“身為學生,不得不學”的事實,也可以很好地自我約束。
但是,對于A娃來說,我們的孩子由于缺乏執行技能,啟動慢、拖延嚴重、注意渙散等,學習內驅力弱、自我約束能力低,所以就需要借助外力,來激發孩子積極做事的興趣。當然,積分制度也只是一個小方法,最好是結合其他教育方式一起使用,或者按部就班執行巴克利教授的八個步驟,效果才最好。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