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孫燕 通訊員 王蕊 朱詩意 周潔
編者按
(資料圖)
2023年8月19日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這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首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是“勇擔健康使命,鑄就時代新功”。
潮新聞·錢江晚報將從今天起推出“中國醫師節·醫療夢之隊”系列報道,逐一請出浙江省內最優秀的醫生團隊,定格他們拼搏的樣子,記錄他們創新的腳步,盤點他們亮眼的成績。正是以他們為代表的千萬中國醫生,日以繼夜地守護每一個生命的健康。
中國醫師節,讓我們從醫療夢之隊出發,一起走近中國醫生,感受中國醫生,致敬中國醫生。
今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新報到了10名博士醫生,他們遞出的簡歷令人贊嘆不已,有海外人才,有博士后,也有擁有知名醫院從業經歷的醫生。
經過持續地廣納英才,浙大一院骨科團隊從三年前的60多人擴大到了如今的100多人,手術量從一年6800臺發展到超過2萬臺,全面開展骨科所有復雜疑難手術,所有骨科相關疾病都可進行診治。
一步一腳印,浙大一院骨科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不斷砥礪奮進。
細分八大專科,年手術量達2萬余臺
早晨7點多,浙大一院骨科的醫護人員開始交班。沒有門診和手術的時候,胡懿郃一般都會參加,帶領大家對前一天的工作進行復盤。
胡懿郃是浙大一院骨科主任,2020年11月作為人才引進到浙大一院。
這樣的小復盤隨時有,大復盤則是每月一次。院內骨科的所有醫生、護士代表坐下來,討論上個月的出院病例、疑難病例等,每個醫療組還要匯報手術情況,并把難度較高的手術拿出來進行展示講解與討論。
復盤會還會通過網絡同步到浙大一院托管的所有醫院。院內的醫生與托管醫院的醫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共同交流學習。
去年,浙大一院骨科的手術量已達2萬多臺。數量的增長,一來是因為骨科亞專科的建設卓有成效,二來則是緣于患者對浙大一院骨科醫療質量的認可。
在胡懿郃看來,一個骨科醫生,什么手術都做,肯定做不好。所以他將骨科細分,每一個小團隊主攻一個方向,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內做精做好。目前浙大一院有關節重建外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運動學科、創傷骨病骨腫瘤、足踝外科、手外科、小兒骨科八大學科。
每個亞專科都要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能看疑難復雜的病例,能做別人做不了的手術,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是胡懿郃為骨科發展定下的方向。“讓每位醫生都能在亞專科領域做到頂尖,在這條路上能永遠跑在最前面。”胡懿郃說。
打造中國微創、智能骨科中心
數字骨科是浙大一院骨科的一大特色。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醫生開刀是個純手工活,只要膽大心細、腦袋瓜靈、手巧就能把手術做好。但這樣的手工活在數量上是存在天花板的,醫生一天做幾臺后就沒法再突破了。而當現代醫療與數字技術碰撞后,天花板的上限就能不斷被突破。
近幾年,浙大一院骨科引入了各種智能化設備,像MAKO手術機器人、ROSA手術機器人、碳纖維手術床、EOS全身影像系統……同時還大量利用數字化手段,如機器人對術前重建與規劃、3D打印技術在骨科應用、病人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等。這些“武器”的加持,對本身技術精湛的浙大一院骨科醫生來說如虎添翼,在診療時更加便捷,同時能幫助醫生更精準地進行手術。
今年7月,在浙大一院,一位58歲的阿姨腰椎滑脫,壓迫了神經,產生疼痛,需要加固脊柱。全國首臺ROSA脊柱手術機器人出馬,輔助主刀醫生進行了手術。
它根據采集到的三維CT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結合術中實時情況,最終確定打釘子的位置、深度等,為醫生提供精準的手術路徑。
主刀醫生在可視影像導航下操作機械臂,通過微創的方式,為阿姨的脊柱“釘釘子”固定,患者術后24小時之內就可以下地了。
“ROSA機器人幾乎可以輔助完成所有脊柱手術,手術更精準,患者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胡懿郃說,之前浙大一院骨科還引入了MAKO骨科機器人,可用于精準置換膝關節、髖關節等。
此外,浙大一院骨科的3D打印做得也是一絕。患者缺怎樣的骨頭,醫生通過3D打印就能打出形狀大小相同、材質可靠的替代品安裝上去。比如患者的頸椎長了一個腫瘤,骨科醫生可以先將骨頭椎體切掉,再用3D打印做出一個人工椎體重建它。
骨科的手術做完后還有一個康復的過程。浙大一院骨科已用上了數字康復。比方膝關節的康復,醫生在電腦上設計好膝關節的活動度,患者將探測器帶回家綁在關節上,每天做什么活動、做了多少次、達到了什么要求,都能反饋到醫生電腦上。醫生則可以遠程調整,指導患者康復。
“我們想建設一個高精尖的個性化、微創化、智能化的骨科醫學中心。”胡懿郃說,“我不僅要將團隊管理到位,還要打造醫療、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模式,將全球先進的手術方式引進到國內,造福更多的患者。”
置身國家級平臺,瞄準國際化尖端
正著力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的浙大一院也非常重視高質量建設骨科學科,為老百姓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骨科一定要跟上國家醫學中心的腳步,接軌國際骨科學,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胡懿郃表示,“我們會經常派優秀的醫生去國外交流學習,最新的科研成果、最頂尖的技術應用,我們要做別人做不了的手術,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問題。”
作為學科帶頭人,胡懿郃會帶著大家去學習、看文獻,邀請國內外骨科領域頂尖專家來醫院講課,也鼓勵更多年輕醫生走出去學習,汲取更多的東西,創新,轉化,將轉化落地。
“我都在這么努力地拼命干,你們沒有理由不跟上。” 他經常跟團隊的醫生這樣說,“所以現在大家都是一條心往前走。”
他謙虛地表示,實際上,還有很多地方是需要他們進一步去努力做的。學科建設并沒有什么竅門,他并不喜歡喊口號,而是先將人才、技術、口碑一點點積累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讓浙大一院骨科厚積薄發。
相關閱讀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團隊,打造一個以微創化、智能化、數字化、個體化為特色的國際化智慧醫療新骨科醫學中心。
門診指南:
胡懿郃教授
慶春院區:周二上午
總部一期(余杭):周三上午
之江院區:周四上午
樓險峰教授
慶春院區: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總部一期(余杭):周四全天
之江院區:周二上午
謝杰教授
慶春院區:周一全天
總部一期(余杭):周三全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