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歌舞團創演的《不落的太陽》。本文圖片由記者孫海濤攝
(資料圖片)
鞍山市演藝集團創演的《大青山之戀》。
遼芭演員敖定雯自編自演的《迷宮》。
3月31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2023年遼寧省舞蹈大賽決賽在鞍山大劇院落幕。來自全省10家專業藝術院團和4家藝術高校的61個舞蹈作品、260名演員經過激烈角逐,共有14個作品榮獲獎項。
本次比賽中,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紛紛精彩亮相,演員們各展所長、大放異彩。《簪花仕女》《不落的太陽》《扎西德勒》《迷宮》《筑夢》《漂》《回首仍是少年》等多個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感動觀眾。《簪花仕女》《本溪社火》《剪窗花》等挖掘民間藝術元素,或將國寶與現代流行元素相融,或用舞蹈對話觀眾,弘揚傳統文化。《大青山之戀》《石榴正紅》等作品取材普通百姓生活,平實感人,生動反映了新時代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遼寧省舞蹈大賽是全省舞蹈界最高賽事,代表我省近年來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平,一直備受大眾關注。多年來,大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藝術新人,選拔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時代風貌的優秀藝術作品,為推動全省舞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本屆大賽自2022年3月啟動以來,全省14個專業藝術院團和藝術高校經過創作和層層選拔,再通過一輪基層選拔以及一輪集中展演,最終21個作品闖進決賽。大賽既集中展示了我省舞蹈門類最新創作成果,也檢驗了全省舞蹈系統的業務技能,表現了全省舞蹈工作者勇于擔起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爭做文藝尖兵的決心與信心。
舒展的廣袖、流轉的眼波,瞬間展開春意盎然的千年畫卷。沈陽演藝集團根據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創排的群舞《簪花仕女》去年在央視驚艷亮相。此次更是乘舞蹈大賽之勢,面向全省首次推廣完整版。比賽中,演員翩翩起舞,輕盈如飛、柔美舒暢,如唐代仕女們在幽靜的庭院中捕蝶、賞花、若有所思。5名頭戴簪花、衣著華美的仕女和一名舉著扇子的仕女于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展示得活靈活現,觀眾在感受雍容自信大唐氣度的過程中,仿佛被帶到曾經的大唐盛世。
舞臺上,眼里閃著雄心壯志的18名蒙古族男子手揚短鞭,馳騁在草原上……遼寧歌舞團創排的《不落的太陽》獲一等獎。“該舞蹈詮釋了草原青年對新時代的贊頌,對新生活的向往,更表達出草原兒女對黨的感激之情……”編導姜鐵紅說。
而遼寧歌舞團創排的優美大氣的藏族舞《扎西德勒》用藝術化的手段表現了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抒發了對黨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在芭蕾舞劇中,遼寧芭蕾舞團首席主演敖定雯曾飾演過多個公主角色,在國際大賽上多次獲獎。此次她自編自導自演的芭蕾舞《迷宮》以芭蕾的舞蹈語匯,生動再現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這些困惑像迷宮一樣讓人迷惑。她要尋找到出口,這個出口就是自己,認清自己,找到自己。“ 站在舞臺表演的那一刻,我還是有一點緊張,這是一次未知的體驗和全新的考驗,我在舞臺上感覺是真實的,完全沉浸在表演的狀態里,能拿到一等獎,是我的期待。” 敖定雯說。
此次獲獎作品中,沈陽師范大學的群舞《筑夢》、大連藝術學院的三人舞《回首仍是少年》和遼寧師范學院的《漂》等來自高校的作品頗為引人矚目。舞臺上,24名大學生以舞敘事、融景入情、以情帶舞,在《筑夢》中講述了生活在遼寧黑土地上的廣大人民,在困難面前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實現夢想的故事。同樣取材現實的作品《回首仍是少年》,描述了被生活中的諸多不易困擾著的3位主人公。大連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趙倩雯說,舞蹈中運用時空倒敘及空間切分等創作技法,結合三人肢體語言,追尋到了“初心”,經過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此次舞蹈大賽,參賽作品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創意新穎。獲獎作品關注現實題材是一大亮點,如鞍山市演藝集團創演的雙人舞《大青山之戀》、錦州市歌舞團創演的群舞《石榴正紅》、遼寧歌舞團創演的《幸福的日子》、丹東市民族歌舞劇院創演的《囍時》及大連歌舞團創演的《如意·笙歌》等都是根據現實中的真實故事而創作的。
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發展處處長高立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大賽,是對我省舞蹈事業豐碩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廣大舞蹈工作者堅守藝術理想、探索藝術之路的真實寫照。”
(遼寧日報記者 楊 競)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