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沈杰群
學生時代的讀書經(jīng)歷,對一個人成長有怎樣的影響?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黨委書記、社長皮鈞回憶,大學時代他每天讀書可以達到12個小時以上,泡在圖書館很長時間,自己也買了很多書。
【資料圖】
“那個時候我把自己的獎學金、零花錢基本都用來買書,畢業(yè)的時候搬書就搬了好幾大箱。那時候到北圖買降價書,100元能夠買一大包回來,挺開心的。我現(xiàn)在手里有很多經(jīng)典圖書,都是從北圖圖書展銷會上淘回來的。”大學時扎實而厚重的閱讀經(jīng)歷,令皮鈞受益匪淺。
“年輕人在讀大學的時候,一定要把90%以上的精力放在讀書上。因為你有一輩子的時間去實踐,但是能夠靜下心來系統(tǒng)讀書、建立思維框架的時間是不多的,所以要珍惜大學時光。”
皮鈞大學學習新聞專業(yè),意大利著名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的《風云人物采訪記》,對他影響非常大。
“《風云人物采訪記》的作者可以直面你想了解、希望采訪的對象,那些改變世界的人鮮活地站在她面前,并愿意與之交流,這是我們那個年代非常向往的事情。很多人寫作只是依賴于二手資料,見不到活生生的人,這就失去了記者采訪的樂趣,以及了解世界的樂趣。能夠見到世界上那些真正有本事、有創(chuàng)造力、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是我當時一個很大的夢想,因此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沖擊力。”
視覺中國供圖
法拉奇作為一個記者,會提出很多非常尖銳的問題,這令彼時作為新聞專業(yè)學子的皮鈞受益良多。“提出一個好問題就是成功的一半。法拉奇在提問時,不僅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全球的角度,還可以從個人的角度,多方面去提問別人眼中的‘大人物’,甚至能把他們問得瞠目結(jié)舌,這點值得我們敬佩”。
法拉奇采訪的都是一些在歷史舞臺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這為讀者提供了直觀了解鮮活歷史的契機。
“后來我做記者很多年,一直以法拉奇為榜樣,希望像她一樣很好地感知世界,向世界提問,并從采訪中受益。”
皮鈞提到,數(shù)次“重讀”好書,是他自己會堅持的閱讀習慣。
他舉例,自己時常翻閱、反復重讀的一本“案頭書”,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這本書的扉頁,皮鈞清楚記錄了每次閱讀的日期:1993年5月閱讀第一遍、1994年3月第二遍,然后接下來分別是1995年、1997年、1999年、2008年、2009年、2020年……八遍讀書記錄,留在跨越30年的時間軸上。
“那本書我讀了很多年。當你重讀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它又不一樣了。你當時的感受和你后來有閱歷之后的感受完全不同。隨著你對世界的了解變得深刻,隨著你認知的提升和閱歷的增長,你會有新的思考。所以我認為經(jīng)典書要反復讀”。
在皮鈞看來,重讀經(jīng)典著作亦是一份樂趣。“這相當于跟老朋友不斷見面,每次你會聊出新東西來”。
近年來,皮鈞時常和青年群體分享今天我們該如何讀書的問題。他觀察到,有特別喜歡讀書的年輕人,也有完全不愛讀書的。但他認為數(shù)量更大的一個群體是:一些想讀書,但不知道該怎么讀書的年輕人。
“從出版行業(yè)從業(yè)者角度來講,我們更希望給這些青年做一些很好的引導工作。對于那些本身就很熱愛讀書的人,出版社應(yīng)該給他們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閱讀服務(wù),出更多好書。”
皮鈞認為,“書”和印刷品是兩個概念。“書在中國古代叫典籍,‘抱群籍而孕萬有’,必須要經(jīng)典,而且是深刻完整地架構(gòu)一套認知體系的內(nèi)容,才值得被印成書。書應(yīng)該是能夠留在手中,能夠留在架上、留在心中、留給子孫的財富。”
皮鈞坦言,讀書本身不僅僅是一個看書的行為,而是包含了你人生一部分的付出。
“買書可能很便宜,但是真正貴的是你將來要花的時間。買一本書,就和它建立了一份約定——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要每天見你,像朋友一樣。”皮鈞表示,一本書真正的價值不在于你付出的錢,而在于你付出的時間。因此,年輕讀者要保證自己的時間未被浪費,是富有價值的。
社長推薦書單:
《資本論》
《資治通鑒》
《人類簡史》
《人世間》
《覺醒與超越: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