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又有不少公司IPO當天即破發,隨后又跌跌不休,投資者虧損嚴重,這背后有市場原因,也有機構投資者給與的估值和定價虛高原因。
5月8日綠竹生物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兩個交易日股價腰斬,相較IPO總市值66.40億港元減少約32億港元,降幅約五成,對于投資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相關資料圖)
上個月13日上市的北森控股每股定價29.7港元,現在只有10.48元。
北森控股機構隊伍可謂豪華,發行前元生資本持股8.27%,紅杉資本持股12.21%,軟銀持股6%,深創投持股7.99%,中金持股0.42%,富達持股1.8%,經緯中國持股8.18%,春華資本持股1.8%。
北森控股最新市值為75億港元。2021年4月,北森控股獲得2.6億美元F輪融資,投后估值約為18.6億美元,折合145.64億港元。當時入股的機構至少虧了一半。
被稱作港股第一個白酒IPO的珍酒李渡上市發行價10.82元,現在8.13元,跌去了四分之一。上市前第三次融資完成于2022年6月6日,投資后估值49.54億美元,約合388.85億人民幣,每股成本1.78美元。目前總市值不到266億港元,第三輪入股者已經嚴重虧損。
IPO定價由保薦機構向機構客戶詢價后確定,一般來說,IPO定價越高,保薦機構發行規模越大,拿的傭金越多,發行方和保薦機構都有動力定高價,但另一方面,參與詢價的機構還要在二級市場賺錢,否則下次發行就很難有機構來捧場,所以也會給認購機構留下上漲空間。但從IPO結果來看,詢價結果沒有留下上漲空間,倒是留下了下跌空間,而且這種案例越來越多,還不影響下次照樣高價發行。
這說明IPO定價出現了一定問題,和港股二級市場脫節嚴重,要么是認購機構不拿客戶資金負責任,要么就是機構太過樂觀,對二級市場走勢預估不足。
港股破發情況非常普遍,機構太過樂觀,定價偏高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去年零跑汽車上市首日暴跌30%。IPO門道頗多,有不少IPO會吸引著名的投資機構和名人捧場,即使虧損也樂此不疲。
過高的發行價,也影響了打新積極性,近期港股參與打新的自然人只有5000名左右。和A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就是因為港股打新者反復被市場捶打,打新賺不到錢。
不僅僅是詢價機構樂觀,從上述IPO前融資估值可以看到,不少上市公司上市前機構給到的估值,要遠遠高于IPO價格。去年年底IPO的衛龍,2021年5月估值達94億美元(約654億人民幣)。目前衛龍只有207億港元市值。這也讓一眾投資機構虧了不少。上市前投資機構給的估值就很高,難怪IPO時給的價格低不下來,因為這個時候IPO價格容易被此前的定價錨定。
這說明在PE市場,機構就普遍過于樂觀,著名的投資機構也給被投對象比較高的估值。原因可能在于,市場上有太多的投資機構,創業公司有所起色,就會被盯著,在融資時爭相給與比較好的報價。
巴菲特有一個理論,是很難在一級市場占到便宜,估值相對比較合理,因為投資機構有比較強的調研能力和專業判斷能力,而在二級市場因為流動性很強,定價被情緒左右,很可能出現定價過低的情況,比較容易找到買入點。
但是這個理論不大適合港股,港股是機構之間的對決,上市公司眾多,能被機構看上的上市公司并不多,香港大多數IPO公司發行價就是最高價,此后就是長跌不止,給的估值不高,有很多公司淪為仙股,只有很少數上市公司能從中崛起。
IPO前后估值倒掛很不合理,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PE資金太過充沛,詢價機構太過樂觀,或者是和保薦機構之間有其他利益來往。而二級市場流動性比較強,投資者并不會理會詢價結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