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隆基都堪稱唐王朝偉大的君主,后者是前者的曾孫。唐太宗一朝有貞觀之治,唐玄宗一朝有開元盛世。
但若拿這兩個皇帝做對比,李隆基還是不及他的太爺爺李世民,原因如下:
第一,李隆基不知守成之難。
(資料圖片)
李隆基不知守成有多么地難,但是李世民知道。馬上打江山,不可以馬上治江山,打江山不易,守江山同樣也不易。李世民被后人評為最能打的皇帝之第一人,因為他有卓越的軍事能力,實戰(zhàn)能力,他與父親李淵南征北戰(zhàn),征服四方,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建強大的唐王朝,所以對于創(chuàng)業(yè)之維艱,他最有體味,亦最有發(fā)言權(quán)。
李世民經(jīng)歷了創(chuàng)業(yè)的全部過程,對于守成,自然也不會放松。李隆基早期也曾與太平公主有過纏斗,但登基之路,相比開國之君,還是容易許多。對于守成的難度,可能就沒有估計到特別復雜的程度。就如溫室的花朵,沒有經(jīng)過風雨的洗禮,以為生活會一直平靜如水,等到風浪來臨,就會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晚年過于懈怠,荒廢了自己,也荒廢了江山。
李隆基早年也跟李世民一樣,勤政,儉樸,謹慎,善始善終,到了晚年,唐朝太強盛了,太平日子太久了,于是,皇帝在個性上,也就懈怠了,業(yè)務上有所荒廢,也沒有那么勤勉了,奢侈的程度也增加了,排場更大更講究,注重享樂,逐漸遠離最初的自己。
還是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松懈了,步入奢靡惰怠的生活,想再次自我警醒,回到從前,就沒有那么簡單了。所以有人評價李隆基是早年會當皇帝,晚年不會當皇帝了。
第三,聽不見諫言。
李世民以善于納諫聞名于世,留下許多假話,魏征之于唐太宗,一代名臣,忠心耿耿,兢兢業(yè)業(yè),德才俱佳,讓皇上有了正衣冠、明得失、知興替的機會。太宗有了魏征,明君更明,魏征有了太宗,也成就了名臣的美名。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把這種善于納諫的風格,堅持了下來,一直沒有懈怠,不但沒有懈怠,并且還時不時詢問手下官員:你們最近怎么少有諫言?看到我的過失,一定要說出來。別人不提意見,他還不高興,追著別人讓給他提意見。
李隆基則顯然就不同了,晚年聽不見不同意見,更不會刻意去求著別人提意見,下面的人都精著呢,一看皇帝如此,基本都不言語了。
比如安祿山的叛變,其實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也數(shù)次給皇帝指出來,但李隆基就是聽不進去,終于釀成了后來的亂子。而最早看出來的人是張九齡,我一直納悶,張九齡是怎么觀察出來的?
第四,任用奸臣。
李隆基早年重用了姚崇、宋璟,政治清明,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再比如張九齡等,也都是賢良之士。但是后來,任用楊國忠,李林甫之后,政治上就比較混亂了,漏洞多,錯誤多,同時這種漏洞和錯誤又得不到及時糾正。并不是無人看到,看到又如何?皇帝聽不進去。
李林甫把持朝政幾十年,排斥異己,口蜜腹劍,任何事情到了他的嘴里,都能給說圓了,都能按著他的意思來,玩弄君主于股掌之間。李林甫又與楊國忠、安祿山之間,有復雜的矛盾,楊國忠為了凸顯自己的判斷正確,間接挑動安祿山的叛變,遂成安史之亂,唐王朝元氣大傷。
唐太宗和唐玄宗,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唐王朝偉大的君主,至少后者在前一階段是,后來的表現(xiàn)遜色。祖孫相比,還是李世民更為英明一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