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科學文化教育節目《大先生》于今日21:05在北京衛視播出。本期節目邀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帶教老師周廣慶、程雪玲、靳江波、谷松巖,帶領“未來團”成員一起傾聽從黃沙漫天到詩詞歌賦,于風云之下傳奇且詩意的人生。
置身沙塵暴中心,做忘我追風的“少年”
沙塵席卷,黃天漫漫,枝頭的綠意瞬間被掩蓋,一個“灰頭土臉的春天”隨之降臨。而在陰霾之下,盎然的春意卻在曾慶存的內心悄然萌生。從古時的觀天察氣、看云識天,到如今進入數值預報時代,氣象科學的發展早已向前進了一大步。盡管1979年我國建造出了一座高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拉線式專用氣象塔,但不止一次的測量數據異常和嚴重的沙塵暴等問題仍然困擾著曾慶存。于是2011年春,一次追本溯源、逆風而行的巴丹吉林沙漠之行,曾慶存終于靠近了千里黃云背后的真相,為未來風沙預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是曾慶存留學歸來時寫的一首自勵詩,立志要攀上大氣科學的“珠穆朗瑪峰”。熾熱的信念使他堅定地踏過一道又一道難關,同一群平均年齡近四十歲的伙伴,置身沙塵暴中心忘我探索風沙之源,勇攀科研之巔,未曾言棄。居里夫人曾說:“科學家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他們如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的驅動力究竟是什么?
縱千萬次從無到有,以詩為糧塑吾輩楷模
從零開始、從落后到追趕,到轉變與超越,背后需要難以想象的魄力與勇氣。曾慶存在以原始方程作短期天氣預報的世界著名難題面前,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給出了世界第一張原始方程組數值預報圖,創造了世界數值天氣預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又在氣象衛星勘探一頭霧水時苦心調研、不止不休。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曾慶存便是這愛啃硬骨頭的人,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姿貫徹始終,盡畢生之力,與風云鏖戰。
如若氣象科學的“老戰士”是曾慶存一如既往的形象,那么“胸懷寰宇,心有彩虹”的詩人院士便是曾慶存另一面特別之處。在咬牙堅持的日夜中,他以詩歌為精神食糧,寄托一腔熱血為報國的科學情懷,化解科研時難耐的疲乏,突破科研事業所遇的種種瓶頸。在中華民族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一次次力挽狂瀾,開科技之先河。看似輕描淡寫的每一次變革,看似詩意且精彩的人生,曾慶存院士每一刻都在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每一步都在書寫、續寫著傳奇。
今日21:05鎖定北京衛視,走進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的傳奇人生,感受蒼穹之下與天博弈的使命與魄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