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五月的江蘇邳州,又是一年蒜飄香!日均氣溫達23℃,滿眼的蒜田收獲在即,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5月9日,陽光和煦,微風徐徐。一排大蒜收獲機在被譽為“中國大蒜第一鎮”的邳州市宿羊山鎮白口村地頭依次排列,“大蒜新品種及新裝備示范應用觀摩會”現場彩旗飄揚,人頭攢動。由嫻熟的農機手們上臺操作,徐州庫卡、濟南華慶、德州春明、金鄉瑪麗亞、金鄉金蒜王……各式大蒜收獲機輪番登場,施展起“十八般武藝”。
觀摩會現場,只見大蒜收獲機先將大蒜莖稈聚攏后連根鏟起,通過加持帶輸送,由切割刀具剪掉蒜莖,抖土后的蒜頭被震動鏈輸送到一側收納裝入網袋內,整個過程流暢而快捷。為適應大蒜不同割幅,既有滿足規模化壟作栽培的大馬力四輪雙驅聯合收獲機,帶北斗導航且能無人駕駛,也有滿足小農戶平作栽培所需的小型兩輪手扶收獲機,還有滿足部分套作兩頭凈的自走式單行微型收獲機。
江蘇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江蘇省蔬菜體系”)蔥蒜類蔬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徐州農科所”)研究員史新敏在轟隆隆的收獲機旁與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國家特色蔬菜體系”)農業機械化崗位科學家、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侯加林跟著大蒜收獲機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零距離觀察機具的收獲速度、凈蒜率、傷蒜率,篩選適宜的收獲機具。
宿羊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劉立中與徐州農科所園藝研究室主任樊繼德認真地計算著:現在人工費用比較貴,一畝大蒜收獲完,僅人工工資就需要1500-1800元。如果使用機器的話,每天六行大型聯合收獲機30-40畝、兩行小型收獲機10-15畝,畝節約用工成本1000元以上,畝用成本僅需要500-600元,作業效率較人工提高50-60倍。
“以大蒜收獲模式為統領,確定大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機械化耕、種、管、收一體化統籌,并實現無縫銜接,要讓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像稻麥收獲機一樣向專業化、租賃化方向發展,可全國跨區作業。”國家特色蔬菜體系大蒜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徐州農科所副所長楊峰建議,根據本次最佳的機收效果制定規范,形成2-3套模式固定下來,讓蒜農們按照規范進行標準化生產,才能讓農機真正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實現“機器換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特色蔬菜體系首席科學家、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表示,要多遴選先進技術與新裝備在田間地頭進行演示,整合企業推介、用戶交流、產業互動等資源,對接管理部門、科研單位、生產企業、用戶群體,搭建優勢特色蔬菜產業交流合作平臺,是國家產業技術體系服務至上的重要體現。
本次活動由國家特色蔬菜體系主辦,徐州農科所、山東農業大學、揚州大學、宿羊山鎮政府、江蘇黎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江蘇省蔬菜體系、江蘇省委駐邳州市鄉村振興工作隊、江蘇省優質大蒜綠色低碳生產科技創新聯合體協辦。
(國家特色蔬菜體系供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