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是最客觀的見證者。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2年,當我們把鏡頭對準廣袤鄉村,一幀幀鮮活的畫面為“三農”發展寫下生動注腳。看,億萬農民躬身稼穡、現代農機縱橫馳騁,匯成2022年全國糧食實現增產豐收、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豐收答卷。看,碧水村中繞、青山翠欲滴,匯成宜居宜業、村美人和的美麗鄉村圖景。看,大棚里木耳破袋而出,果樹下柑橘掛滿枝頭,匯成富民產業蓬勃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喜人風景。
【資料圖】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對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當豐收自泥土中生長,當秀美于山鄉間鋪展,當喜悅在臉龐上蔓延,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錦繡畫卷在田疇沃野徐徐展開。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農業更高質高效
13730.6億斤!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又是一個豐收年!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今年這份豐收答卷得來頗為不易——要克服去年北方罕見秋汛導致全國三分之一冬小麥晚播、局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農資價格高位運行、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南方持續高溫干旱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分量沉甸甸。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今年糧食逆勢奪豐收,與中央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密不可分。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清理“非糧化”,復耕撂荒地,推行間套復種,千方百計增面積,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051.9萬畝,增長0.6%,大豆擴種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央財政3次向實際種糧農民合計發放400億元一次性補貼,比上年翻一番;加大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資金投入,安排16億元實現小麥“一噴三防”在主產區全覆蓋;安排100億元資金支持南方中稻抗旱保豐收。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國糧倉根基之牢,還體現在久久為功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上。藏糧于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保護建設持續加力,到今年底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今年前三季度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8300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面積。藏糧于技——種業振興行動今年扎實開展,遴選270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農作物自主培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以上,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農機裝備條件持續改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在一塊塊耕地蘊藏的潛力中,在一粒粒種子創造的奇跡里,在一輛輛農機有力的保障下,“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成色更足。
穩的同時,不忘高質高效。我國持續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6年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達6.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顏值氣質雙提升鄉村更宜居宜業
走進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福壩村,小橋、流水、古屋、人家,彌散著濃濃鄉韻。村民權連剛站在家門口的“福”廣場,臉上掛著笑容,享受著眼前美景。很難想象,幾年前的福壩村卻是另一番模樣——村里到處是泥巴路和水坑,垃圾隨處扔,家畜隨意行,是臟亂差的“爛泥村”。
為改善村里的人居環境,福壩村在保護好老房古樹的同時,實施危舊房改造,修建水景、景觀橋、垃圾池、庭院硬化、旱廁改造等項目,昔日的“爛泥村”成了美麗鄉村。
“現在,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柏油路,還建了廣場,我們住的房子不輸城里的,城里沒有的小橋流水、田園美景,我們天天都能看到。”權連剛笑著說。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甩掉臟亂差的帽子,村容整潔、景色宜人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多地涌現。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清潔行動,村容村貌明顯提升。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探索謀劃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示范建設,持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水平,鄉親們出行、看病、上學更方便。
鄉村之美,美在顏值,也美在氣質。如今,在文化廣場跳舞、到農家書屋讀書、去文化禮堂觀影,對許多村民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事,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
清單制、積分制穩步推開,數字化治理方式加快應用,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文明鄉風加快培育;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種種新氣象繪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圖景,村民生活更舒心愜意。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民更富裕富足
初冬時節,安徽省蒙城縣岳坊鎮戴堯村村頭機器轟鳴,新建的蓮藕加工廠正在調試設備,不久后將正式投產。“我們村以前是省級貧困村,這幾年,村里立足靠近渦河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蓮藕產業基地,發展‘藕蝦共作’‘蓮魚共養’‘稻蝦種植’等,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加工廠建成后,不僅實現產業升級,還能解決300余人務工就業問題,增加村民收入。”戴堯村黨總支書記戴同陽告訴記者,除了蓮藕產業,村里還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預計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首次突破300萬元,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這一年來,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了2至3個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主導產業,中央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達55%以上。9月底,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3268.7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鄉村產業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農業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農業功能,實現全環節升級、全價值提升、全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陜西延安的蘋果,湖北秭歸的臍橙,福建安溪的茶葉……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不斷拓寬廣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老鄉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在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00元,實際增長4.3%,快于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
大國“三農”,成就滿滿,氣象萬千。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等作出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方向任務。
潮涌于壯闊山河。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中原腹地到塞上糧倉,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新的壯麗篇章正在繪就,大國“三農”新的華彩樂章不斷唱響。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責任編輯:馬和相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