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4月24日發布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
4月24日發布的火星魯賓遜投影圖。
(相關資料圖)
4月24日發布的火星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 新華社照片
據新華社電 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于4月2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主題是“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旨在秉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積極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不斷探索宇宙奧秘。
在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天問”探火取得的科學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空間分辨率為76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獲取的包括影像圖在內的一批科學探測數據,將為人類深入認知火星作出中國貢獻。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歷時8個月,實施284軌次遙感成像,對火星表面實現了全球覆蓋。地面應用系統對獲取的14757幅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影像圖。
“天問一號任務13臺載荷累計獲取原始科學數據1800GB,形成了標準數據產品。”張榮橋說,科學家通過對一手科學數據的研究,獲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對著陸區分布的凹錐、壁壘撞擊坑、溝槽等典型地貌開展綜合研究,揭示上述地貌的形成與水活動之間存在的重要聯系;通過火星車車轍圖像數據研究,獲得著陸區土壤凝聚力和承載強度等力學參數,揭示著陸區表面物理特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取得的一批科學成果豐富了人類對火星演化歷史、環境變化規律、火星表面典型地形地貌成因和火星大氣逃逸物理過程的認知。
張榮橋透露,目前,天問一號環繞器繼續在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科學探測,持續積累一手科學探測數據,關于火星的三維立體影像圖正在制作,將會在合適時機對外發布。
責任編輯:王旭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