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艦系列”首個水下考古調查報告出爐——
披露如何認證“丹東一號”即為致遠艦
致遠艦上發現的武器彈藥。
(資料圖片)
致遠艦上發現的餐具殘片。(本文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核心提示
記者8月8日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歷時7年編寫而成的《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報告》正式出爐。這是我國“甲午沉艦系列”首個水下考古調查報告。
“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我國水下考古史上的一項標志性成果,開啟了近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的新篇章,為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該報告圍繞2013年至2016年對致遠艦的水下考古調查而展開。《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報告》分為5個章節,以記錄現場考古調查工作及考古發現為主,現場宣傳、實驗室保護等工作并未納入書中,只是在該報告前言部分有簡單介紹。
據編著《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報告》的工作人員介紹,致遠艦考古調查工作前后長達4個年度,雖然時間跨度較長,但在工作內容上仍舊前后銜接緊密,尤其是沉艦身份的認定,是在整理歷年考古調查資料、廣泛收集文史檔案之后,才形成相對全面與中肯的認識,所以4個年度的調查工作最終考慮集中在一起編寫,簡述每年任務目標時再分年度進行。
1894年9月17日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以清朝北洋海軍損失四艘軍艦、喪失黃海制海權而告終。致遠艦是中日甲午海戰中,清朝一艘被日軍炸毀沉沒的巡洋艦。當時,致遠艦在彈藥將盡且遭受重創后,由管帶(艦長)鄧世昌下令沖向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欲與敵艦同歸于盡,不幸被敵艦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寶玉介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開始于2013年11月,后歷時3年,于2016年宣告結束。沉艦遺址位于丹東東港市西南約50公里,距離大鹿島20多公里,所在海域為黃海北部,曾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交戰區。起初,以這處沉船的位置按地域命名為“丹東一號”,后經調查確認,水下的這艘沉船為中日甲午海戰中的致遠艦。
經水下工作確認,“丹東一號”(致遠艦)沉艦殘長約61米,最寬處11.5米,艦體保留的高度僅存2.5米(完整高度在8米左右),由于海戰創傷和后期破壞,艦體損毀嚴重,但仍可確認出殘損的水密隔艙、鍋爐、穹甲板等部位。
由“丹東一號”認證為“致遠艦”的過程十分嚴謹。2014年春季物探調查結束,考古人員鎖定沉艦在海底的埋藏位置,并推測為北洋海軍的一艘甲午海戰沉艦。2014年秋季考古調查結束,將目標縮小為致遠艦或超勇艦。2015年的考古調查進一步確認沉艦是致遠艦。2016年調查期間又發現了時任致遠艦大副陳金揆使用的望遠鏡,再一次印證沉艦身份為致遠艦。其中,2015年的考古調查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致遠”篆書餐盤、方形舷窗、魚雷引信等一系列關鍵性的考古實物,指向性明顯。待考古工作結束,2015年11月4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組織召開“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項目專家論證會,邀請考古學、海軍史、艦艇與武器裝備史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項目成果進行科學論證。通過查看實物與質詢,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從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實物證據,結合文獻檔案資料判定,“丹東一號”沉船應為致遠艦,沉艦身份得到確認,并對沉艦以后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此基礎上,2016年又開展了一期調查工作,確認了致遠艦的確切埋深與遺物散落范圍。
“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分別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及中國考古學會“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遼寧日報記者 朱忠鶴)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