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規模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資金投入迅猛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生物產業大國,“十三五”末期,生物經濟產值規模近5萬億元,生物及大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超過10萬億元,涵蓋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近幾年,生物經濟領域成為投資熱點。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生物制藥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3生物制藥行業投資前景規模預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生物制劑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制藥領域,利用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充次體)、病原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毒素)以及動物和人血漿等制成的制品,可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更能滿足人類的臨床用藥需求。生物制劑行業前景十分可觀,目前全球藥企都在發力該領域的藥物開發。
目前,中國正處于生物醫藥制品的開發與制造的快速增長期。此外我國的化學藥品與傳統醫藥中醫藥領域也正在快速發展。為了應對傳染性疾病、癌癥、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與呼吸道疾病,中國醫藥領域的發展仍需保持高速增長。不可否認,近年來,中國對生物醫學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并增加了該領域的院校與研究中心的數量。
2022年,中國生物制藥確定了“2030年成為全球藥企TOP30,銷售收入達到千億港元”的目標,由仿創結合全面轉向聚焦創新藥、生物藥研發,研發管線逐步聚焦在腫瘤、肝病、呼吸等領域。
中國生物制藥預計,未來三年(2023年-2025年)四大優勢領域將有11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四十余款在研創新藥有機會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到2027年,創新藥和仿制藥收入將持平,2030年創新藥收入占比有望達到六成。
在長三角,隨著產業分工愈加精細、產學研合作愈加緊密,越來越多生物醫藥設備、關鍵耗材取得突破性成果,各類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外包企業走向成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業內人士指出,生物醫藥行業有一個“雙10魔咒”,即一款創新藥的研發至少需要花費10億美元、耗時10年投入,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是巨大的負擔。從關鍵儀器設備到關鍵耗材,近年來,長三角多家本土企業加速攻關,已經成為國內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人工智能正在與更多的行業深度融合,對生物醫藥行業正在產生更深刻的影響。智能化的機器學習能持續產生‘廉價’數據資源,為新藥研發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2022年晶泰科技上海總部正式成立,目前公司正瞄準AI制藥領域存在的“數據鴻溝”,不斷擴大自動化實驗室規模,實現更大規模的資源調度和更多研發場景的自動控制,為長三角更多創新藥物研發保駕護航。
今年4月,“細胞和基因治療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位于上海臨港的精準醫療產業基地開幕。和元生物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賈國棟說,作為全面、靈活的先進療法工藝開發和生產基地,和元生物與全球各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格和等級的設備供應商都有合作,并且能夠實現個性化、柔性化生產,“我們可以經過快速調整滿足不同產品需求,例如三天之內搭一條生產線做另外一個產品,完成所有驗證、調試的過程,進入新產品的生產。”
生物制藥行業市場投資規模
國內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生物制藥公司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共計144家企業、機構在2020年開始投資生物制藥行業,從而生物制藥行業市場活躍度大大提升。在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政策法規的推動下,生物藥企積極布局雙特異性抗體相關項目,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在2021年已達到3412 億美元,預計到2030 年這一市場規模將增長到6651億美元,CAGR(2022E-2030E)為 7.6%。在國內,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2021 年達4644 億元,預計到 2030 年將增長為13198億元,CAGR(2022E-2030E)為 11.6%。
生物制藥行業報告對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還重點分析了重點企業的經營現狀及發展格局,并對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向進行了專業的預判。
本報告同時揭示了生物制藥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未來,生物制藥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想了解關于更多行業專業分析,請點擊《2023-2028年生物制藥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