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經籍書,敢為人先,做追逐時間的人,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科學文化教育節目《大先生》于今日21:05在北京衛視播出。本期節目邀請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物理學家王義遒,帶教老師陳徐宗、王延輝、周小計,及北京天文館副館長、北京古觀象臺臺長齊銳,帶領“未來團”成員一起探訪書香浸潤的“燕園”,感受樸實的君子之風及濃郁沉淀的家國情懷。
抱樸守拙 在激流中行穩致遠
時間從人類文明起源時的粗略概念,到如今分與秒、甚至毫秒與微秒的精確計算,一個個時間謎團的背后往往是無數科研前輩的日夜伏案疾書、晝夜不停的奮力追逐。留學時本專業為核磁共振的王義遒校長,學成歸來后因國家科研的需要,便毫不猶豫地改變研究方向,開啟了對原子鐘的研究。在翻閱了無數相關文章與國際文獻后,方才摸透了原子鐘的原理,最終成功主持研制我國第一臺原子鐘,完成從零到一的突破。多年后,早已對此前所學之事頗有了解與認知的王校長,再一次踱步到一個需要他轉換身份的十字路口 —— 接到了北大教務管理的崗位任命,他便又整裝待發,用科研精神鉆研高校管理,割舍半生,成就一代又一代。
多次身份轉變,意味著先前打好的根基將一次次推倒重來,但王校長總是淬火重鑄、初心不改。“科學的價值在于沒有私欲的服務,在于為萬人的利益服務”,面對嶄新的領域、身份,他總是在精神上保持昂揚的狀態,在行為上拿出排除萬難的魄力,一往無前,竭力攻城拔寨。“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志高遠卻又基礎扎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王義遒校長便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
甘為人梯 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家在湖邊,在湖的東邊。在湖邊,一出家門,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清風徐來,水波粼粼,上有鳥飛,下有魚躍,令人心曠神怡,俗念俱寂。”清新雋永的文字源自王義遒校長的文集,字里行間便能領略王校長的心境。從1952年來到北京大學,七十載悠悠歲月已過,在這里讀大學、做科研、后來又做起了管理。數十年來,王校長不但講授多門電磁波譜課程、編譯了多本優秀教材,還總結高校管理的獨特規律,留下北大本科教育十六字方針——“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他如化雨春風般立德樹人、耕耘與堅守,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北大,獻給自己熱愛的科研事業與教育事業。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心花”,從青絲到白鬢,王義遒校長一生為時間的追逐者。在2000年退休之后,再度轉戰科研,擔任星載原子鐘技術管理組首席專家,為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能擁有可靠的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做出巨大貢獻。王義遒校長親眼見證我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但他依然在奮力與時間賽跑,不停地寫文章、著書,為的就是將自己學問與經驗都留給后人,為后人保留一點“種子”。王校長言行合一、身體力行,用涓細“小我”之貢獻,匯聚成“大我”磅礴之飛躍,用九十年光陰實現了超越時間的人生價值。
今日21:05鎖定北京衛視,近距離對話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物理學家王義遒,感受他“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的璀璨人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