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呦!這誰的火車票掉地上了?”北京南站候車大廳內,拎著行李的旅客在檢票口排起了長隊,正在候車大廳巡視的北京南站售票車間主任康順興突然停下腳步,一個俯身從匆匆而過的旅客腳下撿起一張小小的車票。只瞟了一眼票面,他就把車票上的信息全摸清了,“這是從天津到北京的車票,已經用過了的”。
對于康順興來說,今年這個值守在火車站的春節,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年10月我就該退休了。”老康有些感慨。今年,是他經歷過的第38個春運,也將是他在鐵路工作崗位上度過的最后一個春運。
1985年11月,從部隊復員的康順興進入北京站,成為一名鐵路售票員。上崗剛3個月,他就第一次趕上了春運。急著返鄉的旅客從四面八方涌向北京站,上千人將售票大廳擠得滿滿當當。打開面前那只能看見一張人臉的小小售票窗口,五六只舉著錢的手爭先恐后伸到康順興的眼前,每個人都嚷嚷著報出自己的目的地。康順興緊張地將手伸向身邊半人多高的票柜,每個格子里放著一摞二指寬的小卡片——“硬板票”。他的腦子飛速運轉著……慢車、普快、特快、天津、德州、南京……哪張車票在票據柜的哪個位置必須“一抓準”。“很多旅客已經排隊仨小時了,心里急。我們售票員手底下再不麻利點兒,一天賣不了幾張票。”守著售票窗口一坐就是12個小時,千八百張票賣下來,康順興下班時總感覺頭昏腦漲、筋疲力盡。
火車在不斷更新換代、提速升級的同時,老康手里的車票也悄然發生著變化。1997年前后,粉色軟紙火車票的出現,讓算盤和票柜退出了歷史舞臺;進入高鐵時代后,藍色磁制車票的廣泛使用,更是大大便捷了旅客出行。2008年8月1日,北京南站正式投入運行。康順興成了南站的首批鐵路職工,他的工作還是和車票打交道。
“今天中午,從青島、威海開往北京的幾趟車,因大雪降速晚點。”今年春節大年初三,上午10點剛過,一條微信突然從康順興的手機里蹦出來。多少旅客會晚點?辦理退票、改簽的售票窗口是否足夠?售票人員如何分配?一連串的問題迅速在他的腦子里繞了幾個來回,該如何“排兵布陣”已經有了思路。
老康有條不紊地開始“發號施令”,布置一項項準備工作。當晚點的旅客魚貫進入售票大廳,分散在不同的售票口開始有秩序地辦理退改手續時,守在售票處的老康輕輕松了口氣。“手機和網絡越來越普及,旅客出行比過去省事多了,在線就能購票。就拿南站來說,今年春運,旅客在線購票的比率達到了90%左右,大大緩解了購票窗口的壓力。即使遇到列車晚點,信息也會以短信的形式實時發送到旅客的手機上。過去在售票窗口擠成一團的場面再也見不著了。”
“老康天天在!”從今年1月7日春運開始的第一天,康順興就守在了北京南站他的工作崗位上。“鐵路職工嘛,加班加點,常事。”除了做好票務工作外,他還將幾十年來積累下的寶貴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分享給身邊的每一位鐵路職工。由于對售票業務的專精,他被同事們贊為“問不倒的百事通、難不住的康師傅”。
采訪結束,熱心的老康送記者出站。短短百余米的出站路,老康被旅客攔下三回。“售票大廳怎么走”“哪兒有做核酸的地方”“北出口的電梯在哪兒”,面對旅客的詢問,老康停下腳步,連比劃帶說,禮貌地給人指路。送走旅客,他笑著低頭看看身上的制服:“穿上這身工作服,我就是流動問訊處。”
退休了想做點兒什么?記者提出最后一個問題。已連續堅守了38個春運的老康認真想了想回答說:“明年春運,我也坐火車當回旅客,體驗一把咱們中國鐵路的舒適和便捷。”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