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期而至的寒潮速凍著吉林大地。近期復雜變化的新冠疫情,讓這個冬天似乎變得更冷一些。
我們不怕寒冬。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資料圖)
連日來,我市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上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市委、市政府統籌指揮下,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全力以赴、眾志成城,醫療戰線工作人員勇敢擔當、堅守奉獻,成為這個嚴冬最暖的亮色。
兜住底線
——重癥患者應救盡救
全力救治重癥患者、竭力挽救每一條生命,這是重癥救治戰線上的醫護人員對“生命至上”的解讀,也是他們立下的“軍令狀”。
“全科室123名工作人員分成四班,與167臺透析機一樣,全天候運轉。”說起最近繁重的工作量,市人民醫院腎內科和血液透析室主任魯新言語中透著對“戰友”的敬佩。
腎內科和血液透析室是市人民醫院載量較大的科室之一。病房原來就有70多名危重癥病人,每天還要接收外縣(市)轉來的急危重癥和門診正常收治的病人。自12月15日血液透析室出現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以來,他們由原來的三班倒變成四班倒,第四班就是專為感染新冠病毒透析病人開設的。
查房、手術、搶救、護理,科里醫護人員始終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有的嚴重腹瀉,咳嗽時會失禁,就穿上紙尿褲堅持;有的心率每分鐘高達140次,還穿著防護服在病人床頭堅守;有的聲音嘶啞,仍耐心詢問和講解……
有患者感動地說:“現在真知道啥叫白衣天使了。”
一老一小是家庭的重心,也是黨和政府的關注重點。
為滿足我市兒童就醫需求,市兒童醫院因時因勢調整優化就醫流程。他們開辟24小時急診綠色通道,通過設置緩沖病房,采取邊排查邊救治、全環節無縫銜接等有效策略,確保急危重癥患兒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短短數日,他們已接診患兒1100余人次,同時還開辟綠色通道用來接診危重患兒。
為全力做好老年重癥患者救治,市中心醫院積極籌備老年重癥病人所需的醫療儀器設備和搶救藥品,集全院之力調配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血濾機等重要的搶救儀器設備,補充到急診、重癥病房、呼吸內科、老年醫學科等科室,以應對大量的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基礎疾病的老年重癥患者救治使用。
“我們目前已經做好應對大量重癥患者就診的醫療救治預案并反復演練,確保全方位做好重癥患者救治的準備工作。”該院負責人說。
守護生命線
——爭分奪秒筑牢急救“防火墻”
冬夜,大地披上黑衣,凜冽寒風侵肌刺骨。120調度指揮中心燈火通明,呼救電話不時劃破長夜的寂靜。
“來任務了,出發!”12月22日22時49分,周吉車組接到任務,一道白色“閃電”疾馳而出。
此時,周吉車組已經連續執行了7個急救任務。沒時間吃口晚飯,大家立即奔赴新的報警地點。途中,周吉撥通報警者電話,一邊詢問病情,一邊指揮做好搶救準備。
患者是一名85歲高齡老人,核酸抗原陽性,有腦血栓病史,突然出現意識不清、呼之不應。車組到達現場后,立即實施搶救。心肺復蘇、球囊加壓通氣、靜脈注射搶救藥品……醫護相互配合,冷靜果斷處置。8分鐘后,老人出現自主呼吸,可觸及頸動脈搏動,散大的瞳孔收縮,復蘇成功。大家長長地舒了口氣。兩名急救員迅速將老人從4樓搬運到急救車內,轉送到醫院繼續治療。
周吉車組的成功施救,給后續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市急救中心的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轉為醫療救治。為了保障群眾急救需求,市衛健委緊急抽調150名醫護人員支援。市急救中心增加調度席位,調整值班人數和班次,選派經驗豐富的醫生坐鎮調度指揮中心開展遠程急救指導。
這段時間,他們每天接聽報警電話1000次左右,出診量同比增加近1倍。全體醫務人員分班值守24小時運轉,他們爭分奪秒、日夜奮戰,守護生命線、筑牢“防火墻”。
“‘120’是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通道。我們知道肩負的重擔,更能體會患者的焦急。我們愿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健康指數,決不辜負黨和群眾的信任!”
這是急救人的承諾,也是他們的行動。
筑牢防線
——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
“李大夫,我這兩天咳嗽,睡不好覺,該咋辦?”
“飲食要清淡,注意休息,適當活動有助于痰液排出,別有壓力,保持樂觀心態……”連日來,豐滿區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天華每次受理居民線上問診時,除了給予預防和用藥指導,總是要囑咐幾句。
基層醫療機構是構筑全民健康的基石。自“新十條”發布以來,全市14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332家村衛生室,根據疫情形勢的發展變化,迅速建立防疫保障工作體系,發揮“網底”和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在“家門口”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豐滿區旺起鎮地理位置偏遠。鎮衛生院根據轄區群眾身體素質情況,以綠色、黃色、紅色做好標記,由村醫通過微信發到各村微信群,并重點標記家庭醫生團隊人員電話和微信號,保證電話24小時暢通,及時回復群眾問詢,正確引導百姓就醫。
早在12月月初,市衛健委就會同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啟動全市65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健康狀況摸底調查,以家庭醫生為依托,按照社區網格化服務模式,實行重點人群、次重點人群、一般人群分級管理,開展分類分級服務。我市基層醫療機構還組建了1500余個家庭醫生巡診小分隊,為高齡等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送藥上門診療服務,為發熱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患者進行基層首診,指導癥狀嚴重患者有序轉診。
“手中有藥,心里不慌。”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安排部署,目前,我市能夠生產“一退一止兩抗”藥品的藥企正開足馬力加緊產品上市步伐,協助采購和組織調配的400萬片退熱藥品從12月22日起陸續上市,正通過多個渠道向市民免費發放。同時,藥店、中醫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發揮中醫藥預防康復作用,熬制中藥湯劑免費發放給群眾。
為擴大輕癥患者醫療診治的承載量,我市基層醫療機構線上線下同時發力,以村衛生室、鄉衛生院為“前哨”,以醫聯體為載體,儲備發熱診室、開放發熱門診,啟用“吉林家醫”微信小程序,組織臨床醫生線上問診答疑,三級醫療體系共同發力,讓群眾就近就便獲得高質量醫療診治服務。
時光飛逝,戰疫轉瞬已近三年。無論是支援外地,還是守護家鄉,我市醫療戰線工作者拼搏的身影始終挺立在疫線前沿。
此刻,他們依然在負重前行,護佑生命。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為了生活盡快煙火如常,為了江堤柳岸再現往日光彩,廣大醫務工作者微光成炬,逐光前行,與全市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冬已至,春可期!
(江城日報記者 梁俊峰 趙迎華 董雪揚 劉利穎 見習記者 陳威羽 松花江網編輯 宋丹)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