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依托艙內外的實驗設備,可以開展兩百多項空間科學試驗和實驗。在我國的黑龍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建設,一個可以綜合模擬多類空間環境因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地面空間站”——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已經投入試運行,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驗收。里面究竟有什么?來看記者的探訪。
【資料圖】
在空間等離子體科學實驗樓,兩個相當于3層樓高、直徑為5米的大型真空模擬艙傲然挺立。它們將距離地表20公里以外的環境,“搬”進了艙內,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三維地球磁層空間等離子體環境模擬。專家介紹,宇宙中到處分布著等離子體,太陽、星云、極光等都是等離子體。通常情況下,等離子體是比較溫和的,但當發生太陽風暴時,它會“變身”高能、高速粒子,被拋向外天空,就像一個失控的子彈,對運行中的航天器,產生巨大的威脅。通過近十年研發,哈工大空間等離子體研究團隊憑借關鍵技術,在地面上模擬出太陽風暴產生的過程。
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空間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室主任 金成剛:它的難點就是主要在于在瞬間產生、釋放一個大的能量(產生等離子體)。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對整個空間等離子體的分布、它的演化進行一個更精確的、多點的測量,最終目的建立空間等離子的預報模型,為航天器的在軌運行提供保障。
在空間磁環境科學實驗樓,這個由七層電磁屏蔽材料構成的像“套娃”一樣的結構,叫做空間磁環境模擬與研究系統。外太空磁場極其微弱,地球磁場是外太空磁場的近50萬倍。而在“套娃”結構內部,哈工大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團隊通過技術實現了接近零磁的空間環境,在世界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 副研究員 孫芝茵:你看這是最關鍵的內層磁屏蔽,這是它的退磁電纜,當門關閉以后,我們通過控制退磁電纜里面的電流,可以降低內部空間的磁場。這是我們經過五年研發后所獲得的最關鍵的核心技術。
零磁空間環境,為航天器發射前需要做的磁特性測試提供了地面實驗條件。這一系統還能以極高的靈敏度,捕捉很多在地磁環境下無法測量的微弱磁場信號。此外,它在生物電磁信息研究領域也有很多應用研究,能更精準地捕捉到腦磁和心磁的信號,進行腦科學等的研究與分析。
作為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可以綜合模擬九大類空間環境因素,創造真空、高低溫、零磁、微重力等地球上沒有的空間或星球表面環境。未來,保障航天員在艙外工作時的生命安全、提升航天器的使用壽命等許多需要抵達太空才能進行的實驗,在這里就可以完成。目前,已有國內外1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簽署了用戶協議,未來將有可能進入“地面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
哈工大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立毅:我們期盼依托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能吸引全國全世界的優秀科學家來利用這里的平臺條件,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揭示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的效應規律及其物理本質,為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理論、技術和實驗數據的支撐。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 李志貴 黑龍江臺 劉婷 胡昊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