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情服務著手,從難題癥結抓起,昌邑區用有溫度的黨建服務引領社區治理,讓小載體釋放出大能量,以更貼心的社區服務持續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移動辦公桌”——現場辦 零距離
(資料圖)
昌邑區通江街道江梅社區老年人居多。他們中很多人出行不便,活動范圍有限,消息來源也比較少。今年,社區書記劉艷宇決定改變傳統工作模式,以“移動辦公桌”黨建服務活動為載體,將被動的“坐等上門”變為主動的“現場辦公”。
5月11日,是社區“移動辦公桌”活動日。江梅社區的工作人員來到人群較為集中的小廣場,拉起條幅、支起辦公桌,聯合包保單位市城鄉規劃研究院,現場開展不動產相關業務咨詢,并向過往居民宣傳低保房補、退役軍人優待證、高齡補貼、新生兒落戶、獨生子女證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辦事流程與惠民政策。
“我家房子住好幾年了,但房本一直沒下來,這種情況怎么辦?”李女士的問題有一定普遍性,市城鄉規劃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認真地給予了解答。“人老了,腿腳不太方便,這種現場辦公方式挺便利。” 李女士說。
劉艷宇介紹,“移動辦公桌”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種形式,線下“移動辦公桌”每月開展一次活動,社區網格員走進居民小區,現場了解需求、解答疑問、代辦業務,對生活困難的家庭開展入戶調查。線上“移動辦公桌”利用居民微信群,發布各類惠民利民政策信息、業務辦理流程、用工就業信息及各類通知,通過基層治理平臺上報事件。
今年3月以來,“移動辦公桌”收集群眾訴求62件,現場辦理居民業務35件,通過基層治理平臺上報事件32件,均全部辦結。
“小板凳議事會”——問民需 解民憂
“樓下的下水井可能堵了,能不能協調相關部門來看看?”
“小區里今早多了兩處建筑垃圾,影響通行和環境,希望業主趕緊處理一下。”
這種為小區事務暢所欲言的場景,發生在4月17日新地號街道維北社區的“小板凳議事會”上。
年初以來,新地號街道維北社區創新“黨建+”引領協商議事機制,成立“小板凳議事會”,把黨群服務中心“搬”到涼亭中、“建”在廣場上,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大事小事一起議。
一座涼亭、幾張小板凳,不僅解決了場地局限的問題,更消除了臺上臺下、黨員群眾的距離感,實現了社區服務由居民“跑腿”向社區“下沉”模式的轉變。
“我早上反映的建筑垃圾問題,社區已經和業主溝通了,并立上了清運截止時間的牌子,我很滿意。”居民王女士夸贊道。
社區黨委書記金美岑說,“小板凳議事會”每半個月開一次,按照收集、協商、落實、反饋四步工作法,讓能辦的事項當下辦、轉辦的事項代理辦、不能辦的事項告知怎么辦,為居民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
“小板凳議事會”不僅是一個表訴求、辦實事的平臺,還是一個學政策、學思想的全民學習陣地。“小板凳議事會”上,網格員將“官話”變“白話”,將“文件語”變“家常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各類民生政策、社區工作中的大事小情一一向群眾講解。
“有事擺上桌面,有話講在當面,這種亮亮堂堂的議事方式,大伙兒都支持。”居民劉先生說。
“胡同議事”——同參與 廣受益
“街道和社區號召居民家安裝燃氣報警器,大家有啥想法,都說說!”4月26日,新建街道新邑東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晶主持召開“胡同議事”會,就安裝燃氣報警器的問題向居民代表征求意見。
“這是好事,我同意!”有人當即舉手贊成。“咱們社區困難家庭多,會不會增加他們的負擔?”有人表示出擔心。
“街道會為大家爭取最優惠價格,困難家庭免費安裝。”聽了楊晶答復,居民代表紛紛表示支持。召開“胡同議事”會,大事小情共同議,是新建街道新邑東社區打造“胡同議事”家門口黨建品牌以來處理社區事務的重要方式。
新邑東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轄區駐街單位少、公共資源少、行業場所少,老齡人口多、困難群眾多、重點人員多。社區圍繞睦鄰文化建設,增設“胡同議事小院”、成立“胡同服務隊”、評選“胡同鄰里好人”,通過“自治+共治”的方式,讓居民量力而行參與社區建設。
“胡同服務隊”成立時,老黨員郭健毛遂自薦當上了隊長。從此,他就成為“大忙人”。社區有事,他第一個到;居民有需要,他從不推脫。居民都說:“有事不用急,一會兒老郭來。”
受老郭影響,許多退休老黨員加入“胡同服務隊”,一些在職黨員也主動“回家”。社區哪里設施破損存在隱患,哪里下水堵塞需要清掏,哪里有堆放物影響環境……他天天在社區里巡邏,把看到的、聽到的一一記在本子上,反饋給社區,以便及時解決。
年初以來,新邑東社區通過“胡同議事”會、“胡同服務隊”收集民生問題22件,現已解決10余件,并為32個困難家庭免費安裝了燃氣報警器。
以黨建為引領,用“小切口”撬動“大民生”,昌邑區各社區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貢獻出了一個又一個接地氣、添和氣的“黨建+”基層治理新樣本,讓黨建的“軟實力”真正成為改善民生的硬核支撐。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迎華 見習記者 陳威羽)(松花江網編輯 羅安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