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要求。這個平臺是什么樣的?來自社區的生動實踐。此前本報報道的田園社區蕙民社是一種平臺模式,今天編發的智慧助老融e站是另一種創新模式。希望更多的社區發揮基層的智慧,在實踐中寫出基層治理新答卷。
只要一個電話或者一聲招呼,就有人上門提供理發、義診、維修等服務,代送米、面、油和陪診、陪聊也可以私人定制。這不是外賣,也不是跑腿,而是豐滿區豐滿街道江東社區的智慧助老融e站提供的服務。近日,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王佳瑤向記者講述了社區助老服務工作。
陪聊陪診 做老人的“子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8歲的袁慶蓮是一位獨居老人,因患病行動不便,常常悶在家里。每天看著樓下熱火朝天聊天的鄰居,袁慶蓮內心中想找人聊天的愿望越發強烈。有一天,袁慶蓮鼓起勇氣,向日常走訪的網格員說出了想找人聊天的愿望。
當天晚上,就有黨員志愿者敲開了她的家門。嘮家常、做家務、切水果,看著像兒女一樣的志愿者在屋里忙來忙去,袁慶蓮感受到久違的熱鬧氣氛。
“這幫孩子不僅陪我聊天,還能帶我去復診。”袁慶蓮說,因自身疾病,她需要定期去醫院檢查,而每一次復診對她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因上下車太慢,很多司機看到她,都不愿停車。到了醫院,樓上樓下,問診取藥,別人一兩個小時就能結束的復診,袁慶蓮要在醫院整整跑一天。
現在好了,袁慶蓮只要在家給融e站打電話進行預約服務,就會有志愿者按照預約時間上門陪同袁慶蓮就醫。每次見到社區的志愿者,袁慶蓮總是感嘆:“社區開展的智慧助老服務,真是讓我的生活變得很容易!”
現金兌換 當老人的“銀行”
手機功能不斷完善,讓很多老人常常感到與社會漸行漸遠。社區的融e站成為老年人跟上社會變遷的媒介。
移民小區獨居老人劉先生手機微信里存了不少子女發來的紅包,看著微信里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劉先生卻高興不起來,總抱怨說:“老了,被社會淘汰了,老哥兒幾個總笑話我有錢也不會花。”
手里沒有現金,微信支付又不會,無法購物的劉先生無奈撥通了融e站的電話,預約了兌換服務。
第二天,社區工作人員帶著現金來到劉先生家,將他微信里的“數字”換成了現金。
隨后,工作人員一遍遍向劉先生演示微信購物流程,怕劉先生記不住,工作人員細心地將步驟寫在紙上,叮囑劉先生:“大爺,手機支付密碼不要告訴別人。有問題你就給融e站打電話,我們再來幫您解決。”
學會了手機支付的劉先生逢人就說:“這手機花錢也沒那么難。”
手機培訓 讓老人融入新時代
劉先生的情況無獨有偶,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利用手機?為此,社區開展多種智能手機操作培訓,手把手教會老人設置手機鈴聲鬧鐘、微信語音視頻聊天功能,不讓手機新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絆腳石”。
定期定點在轄區開展“智能服務日”,由網格員變身“智能助手”,專門為老年人解決水電繳費、網上購物、掃碼支付等難題。“智能助手”還上門為行動不便、高齡老人完成退休認證、電子設備操作等服務,充當老年人的“代辦員”,實現了“幫辦代辦”人性化。
“什么樣的服務是老年人需要的?不同的居民應有多種不同的答案,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才是服務百姓的最佳模式。”王佳瑤說,送上門的“助老”服務,是居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讓轄區老年人足不出戶享受“定制化”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松花江網編輯 孫桂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