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關于藍色的對比色和互補色,對比色和互補色的區別的文章,現在就為大家來簡單介紹下藍色的對比色和互補色,對比色和互補色的區別,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
1、對比色:對比色是人的視覺感官所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視網膜對色彩的平衡作用。
(相關資料圖)
2、在色相環中每一個顏色對面(180度對角)的顏色,稱為"對比色(互補色)".把對比色放在一起,會給人強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會調出渾濁的顏色.如: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互為對比色。
3、也可以這樣定義對比色:兩種可以明顯區分的色彩,叫對比色。
4、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色彩和消色的對比等。
5、是構成明顯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賦予色彩以表現力的重要方法。
6、其表現形式優同時對比和相繼對比之分。
7、比如黃和藍、紫和綠、紅和青,任何色彩和黑、白、灰,深色和淺色,冷色和暖色,亮色和暗色都是對比色關系。
8、互補色是指在色譜中一原色和與其相對應的間色間所形成的互為補色關系。
9、原色有三種,即紅、黃、藍,它們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單位。
10、三原色中每兩組相配而產生的色彩稱之為間色,如紅加黃為橙色,黃加藍為綠色,藍加紅為紫色,橙、綠、紫稱為間色。
11、紅與綠、橙與藍、黃與紫就是互為補色的關系。
12、由于補色有強烈的分離性,故在色彩繪畫的表現中,在適當的位置恰當地運用補色,不僅能加強色彩的對比,拉開距離感,而且能表現出特殊的視覺對比與平衡效果。
13、在服裝,建筑,家居,美術,廣告等設計中越來越多的運用對比色。
14、現在的市場經濟時代就是被關注的時代,在藝術設計中對比色的應用也越來越重要了。
15、像黑白,紅綠,藍黃等經典對比色更是在各行各業屢試不爽。
16、 假如兩種色光 ( 單色光或復色光 ) 以適當地比例混合而能產生白色感覺時,則這兩種顏色就稱為“互為補色”。
17、例如,波長為 656mn 的紅色光和 492nm 的青色光為互為補色光;又如,品紅與綠、黃與藍、亦即三原色中任—種原色對其余兩種的混合色光都互為補色。
18、補色相減 ( 如顏料配色時。
19、將兩種補色顏料涂在白紙的同一點上 ) 時,就成為黑色。
20、補色并列時,會引起強烈對比的色覺,會感到紅的更紅、綠的更綠。
21、如將補色的飽和度減弱,即能趨向調和。
22、 非發光物體的顏色 ( 如顏料 ) ,主要取決于它對外來光線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該物的顏色與照射光有關。
23、一般把物體在白晝光照射下所呈現的顏色稱為該物體的顏色。
24、如果將白晝光照射在黃藍兩種顏色混合后的表面時.因黃顏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紅、橙、黃和綠四種色光,而藍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紅、橙和黃三種色光,結果使混合顏料顯示綠色。
25、這種顏色的混合與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 稱為減色混合。
26、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體叫白體;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體叫黑體 ( 絕對黑體 ) 。
27、互補色理論、色盲及階段模型 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 process)理論. 他不同意流行的楊-赫爾姆霍茲的三色素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
28、每一對中兩種不能同時出現,兩種互補,只能有一種占上風。
29、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信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
30、黑林提出這種理論是因為受到顏色負后象現象的支持。
31、顏色負后象現象比如,長久注視紅花之后,再觀看白色背景,你會看青色的花。
32、參看圖7。
33、先注視紅花上的“十”字半分鐘,在看白紙,白紙上就會隱約顯示出青色的花來。
34、如果花是黃的,白紙上就會顯示出藍色花,如果花是絳色,白紙上會顯示出綠色花。
相信通過對比色和互補色的區別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