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沈陽在創新路上攜手前行”
5月26日,博士們來到鐵西區對華晨寶馬里達廠區、中德發展(沈陽)離岸創新服務中心、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參觀。他們走訪了有德國新戰略執行標桿之稱的里達廠區,感受現代化世界級工廠的發展狀況;在中德發展(沈陽)離岸創新服務中心,博士們領略了中德(沈陽)高端制造產業園快速發展的風采;在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他們了解到沈陽的創新步伐。
(資料圖)
“第一次來沈陽非常高興,我感受到沈陽除了冰天雪地,更有熱情如火的一面。期待以后還有機會來沈陽交流學習或公干。”來自福建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韋林斯說。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23屆應屆博士生李劭鵬是沈陽本地人,已與沈陽某單位簽訂了協議,將在畢業后回沈工作。“非常感謝家鄉能給像我一樣的博士生回家鄉就業的機會和平臺,這次博士行活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沈陽對于博士人才引進的重視程度和力度。雖然博士期間一直在上海求學,也獲得了一些在一線城市就業的機會,但是在擇業上還是有家鄉情懷的,也想用自己的所學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學生王晟,是一名武漢姑娘,與她的男朋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劉成祺(長沙人),一起來參加這次博士行。“第一次來沈陽,聽到了地道的東北方言,彰顯著北方人民豪邁的性格,這與我們南方以秀為美截然相反,北方崇尚‘羊大為美’的審美習慣。作為一名將來從事戲劇行業的學生,我非常熱衷于將北方文化、沈陽的歷史文化融入在戲劇中,豐富我們的中國戲劇。相信在沈陽這片土地上一定能綻放出新的文化成果。”王晟說,她喜歡上了沈陽。
相對于熱情奔放的王晟,劉成祺則顯得更理性,他說:“沈陽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更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東方魯爾。沈陽盡管經歷過低谷,但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更美的彩虹,我們坐高鐵來沈陽的途中,也是刮了風、下了雨,才來到美麗的大沈陽。沈陽市委書記親自接站,也體現了沈陽是一座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開放包容的城市。沈陽今年正式獲批成為全國第九個、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成為了東北振興的排頭兵、橋頭堡。我們課題組負責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空間站望遠鏡建設的相關工作,沈陽的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都有對口的工作崗位,相關政策和待遇也很給力,就業前景很好。沈陽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如果來到這里,我相信我們能夠大有作為。”
“希望各位博士在沈陽立業安家”
5月26日,沈陽市“博士沈陽行”活動深入到渾南區,東軟醫療、國際軟件園兩家企業對來沈博士表達了誠摯而熱烈的歡迎,并且希望能夠成為各位博士在沈陽立業安家的首選。
在國際軟件園園區遼寧鯤鵬生態創新中心,中心COO袁園詳細介紹了基地關于產業聚合、適配認證、聯合創新等情況。遼寧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秉承“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伙伴,發展人才”的理念,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助力政府、企業、高校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型人才。
在遼寧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了數字教育行業發展、產品生態、客戶覆蓋、市場布局等相關情況,細致講解SVS虛擬演播系統、智慧教室等產品并進行了現場演示。
“我們正以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服務為核心,搭建人才、資本、項目、企業、科研院所的對接平臺,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研發、孵化加速、投融資等服務,打通‘政、產、學、研、金、服、創’創新創業上下游的各個環節,致力于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技術對接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針對沈陽國際軟件園在高層次人才創業就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和具體孵化政策,海創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項目經理于謙為到場博士進行了全面介紹。
在東軟醫療,該企業向百余名博士展示了該企業的發展歷程,引發博士們的重點關注。在長達二十余年的發展進程中,東軟醫療依靠自主研發,一次次改寫中國醫學影像設備發展史——中國第一臺CT、第一臺超導磁共振、第一臺DR等里程碑式創新成果,都在東軟醫療誕生。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劉國棟、傅淞巖 通訊員 張座)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