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評論員 朱浙萍
(相關資料圖)
圖源:視覺中國
日前,北京市紅十字會公布防汛救災捐贈收支情況。然而,其中兩則社會捐贈物資使用明細卻引發熱議。
公眾的質疑集中在四點:一是為何一個慰問活動食宿費高達2.7萬元;二是企業所捐物資為何又發到該企業所在地;三是企業所捐物資的價格是否偏高;四是采購物資的價格是否合理。
隨后,針對公眾質疑,北京市紅十字會接受媒體專訪,一一進行了回應。
有的回應,合情合理,確實消除了公眾的部分疑慮,比如“2.7萬元的活動及住宿餐費并不是發生在一次活動中,而是三次活動。參與活動的醫護人員、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員有30多人,為十多個村子的村民進行義診和健康篩查。”這也說明,慈善機構的信息公開,一定要規范、嚴謹,避免給公眾留下疑惑和誤解。
但有的回應還是比較程式化,比如對于“采購物資的價格是否高于市場價”的疑問,北京市紅十字會回應說“都是采購部門根據援助需求,按照流程去辦理的”。解釋了,又好像沒有解釋。特別是對一些本就抱有成見的民眾,缺乏說服力。一些人針對這一回應又提出了尖銳的問題。
不得不說,這或許不是一次很成功的“互動”,但北京市紅十字會這種一五一十回應質疑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
因為一些負面事件影響,加上回應不力,一些慈善機構一度遭遇信任危機。特別是紅十字會,此前深受“郭美美事件”影響,公信力受損較為嚴重,教訓十分深刻。
盡管近年來紅十字會也在不斷提高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但公眾依然會睜大眼睛,緊盯慈善機構的信息公開。
信任修復并不容易,但堅持與公眾真誠溝通不能停。對于公益組織來說,公眾的監督和質疑并非壞事,不妨把它們當作重塑信任的機會,堅持公開透明、實事求是、有問必答,更加主動、積極地公開募捐和使用捐款的細節,回應公眾的關切,并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特別是,這一波雨情災情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巨大損失,社會廣泛關注后續救災和恢復生產,積極捐款捐物。輿論一定會拿著放大鏡審視。慈善機構一定要更加嚴格執行公開透明原則,依法依規開展慈善工作,呵護好民眾的捐贈熱忱,避免社會愛心和社會公信再次受損。
當然,溝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雙方不斷地傾聽和交流。相信矛盾和誤會終將在真誠溝通和制度的嚴格執行中不斷化解,慈善事業也將在社會監督中實現進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