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風雨突然來襲,不得已,城市停下腳步。別擔心,有那么多挺身而出的身影,溫暖我,也守護著你……”日前,這首《我們在一起》原創歌曲在“音樂廈門”微信公眾號發布后吸“粉”無數。演唱者王世偉表示:“希望通過歌曲感謝志愿者、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等群體的無私奉獻。”
目前,廈門已有95萬多名注冊志愿者。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廈門志愿者始終沖在一線,他們用大愛扛起千斤重擔,成為廈門抗疫的堅強后盾。
(資料圖)
在廈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紅馬甲”忙碌的身影——測溫區、等候區、登記區、采樣區,核酸檢測信息錄入、秩序維護、物資搬運,哪里有需要,志愿者的身影就在哪里。
“請你們用創造幸福的雙手打開健康碼……”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志愿者陳桂清經常用“激情喊話”逗樂市民,活躍氣氛。陳桂清常常自編喊話,一喊就是一天。利用調休時間來當志愿者的陳桂清是一個“眼里有活”的人,見到一名拄著拐杖的女士入場,她舉著擴音器從廣場一端的等候區小跑到另一端的入口處,將對方攙扶到就近的綠色通道入口;核酸采樣現場、小區卡口,處處留下了她的足跡,一次次貼心服務、一句句溫馨提示,為防疫增添了一抹鮮艷的“志愿紅”。
73歲的鷺江道社區人和路黨支部書記郭錫慶身穿紅馬甲、手持額溫槍,在測溫點入口處幫忙測溫、維序。近年來的幾輪疫情,他每次都是第一個向社區報名到采樣點當志愿者的黨員。郭錫慶常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更應該為年輕人做榜樣,疫情防控關鍵時刻沖在前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廈門志愿者中既有退休多年的老人,也有年紀不大的學生,志愿服務跨越了職業、年齡、性別,無論是否身披紅馬甲,他們的愛心與身影都是最美的“志愿紅”。
每一輪抗疫都參加、準點“打卡”核酸檢測點成了00后許錚錚2022年暑假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家住鳳祥社區的許錚錚,從新聞媒體平臺上得知隔天要開展全員核酸時,馬上就到物業管理處咨詢是否需要志愿者。如愿成為志愿者后,許錚錚每天早上6點就到采樣點幫忙,中午短暫休息后又馬不停蹄地投入信息錄入工作。每次核酸采樣工作結束后,許錚錚還會留下來將采樣點現場打掃整理干凈后才回家。
更多00后志愿者紛紛加入本土疫情的防控中。16歲的伍巧鈺用一句“我能行”,打消了周圍人的疑慮。伍巧鈺的媽媽是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得知同安要開展全員核酸的消息,她馬上報名參加志愿服務。她想和媽媽攜手并肩戰疫。她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與大家共同抗擊疫情。”
開著私家車接送腿腳不便的老奶奶做核酸;到社區參加核酸檢測點服務,為疫情下的企業員工提供法律咨詢;每天開車三四個小時,橫跨大半個廈門去支援鄉村戰疫……在廈門,暖心的志愿抗疫故事每分每秒都在上演。
“天還沒亮,爸爸就起床參與村里疫情防控工作,很辛苦,我為爸爸感到驕傲,我也要像爸爸那樣為村里盡自己的一份力。”受父親影響,西浦村民陳心怡常常主動請纓,加入西浦村志愿服務隊伍中。
生活已經回歸井然有序的烏涂社區群眾,仍然在談論著一個人——馬安寧。右手打著石膏,再用紗帶掛在脖子上,左手維持秩序、配送物資……志愿者馬安寧雖然右手受傷了,但是抗疫的事情在他手里一樣都沒落下。日夜奮戰,隨叫隨到,踏實肯干,熱心助人……在當地人眼中,馬安寧成了一名“抗疫英雄”。當以馬安寧命名的志愿服務隊一成立,立馬就有15個人加入進來。烏涂社區居委會干部徐東風這樣說,成立馬安寧志愿服務隊,可以招募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志愿服務,助力疫情防控,希望如隊名所愿,實現“馬上安寧”。
記者 馬躍華
責任編輯:陳文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