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社沈陽1月13日電 (記者 韓宏)沈陽故宮于13日懸掛門神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再現清宮新春習俗。
貼春聯、掛門神、寫福字,這些春節的傳統習俗貫穿古今,百姓家中過年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清宮過年中同樣十分重要。據史料考證,清代第一個下令懸掛漢族門神的人是順治帝。清遷都北京前,滿族并沒有掛門神、貼對聯的習俗。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沈陽故宮才開始掛門神、貼對聯。當年沈陽故宮所用的門神、對聯都是由北京皇宮御畫院、御書院特供的,而且每個門掛什么門神、對聯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館長蘇陽表示,沈陽故宮在春節期間懸掛門神的活動已經持續多年。當天在東大門所掛的一對門神為“將軍”門神,門神左右繪有兩位對稱將軍,一人臉部白凈,面色慈祥,一人臉色黑重,表情猙獰,均為戎裝。相傳二人是唐朝的兩員大將,秦叔寶與尉遲敬德,其中白臉的是秦瓊,黑臉的是尉遲敬德,俗稱“白臉兒”“黑臉兒”。
據介紹,清宮所掛門神分為“將軍”“福祿”“娃娃”“判子(鐘馗)”四種,不同的場所,掛不同的門神。“將軍”門神多掛于宮廷的正門,主要目的是辟邪,防御猛獸鬼神進入。“福祿”門神掛于宮殿隔扇門上,“娃娃”門神多掛于后妃寢宮的門上,祈盼多子多福,“判子”門神多掛于墻角。
區別于民間在門板上貼門神,宮廷的門神是掛上去的。門神先裝飾在安有銅飾件的框子上,屆時在各宮院殿堂門上懸掛。宮廷門神畫用料比較講究,除在紙上木板印刷加以彩繪外,更多是畫在粗絹或布上的,在繪制上則“細粉彩畫瀝粉貼金描金泥金”,是否運用瀝粉貼金、描畫泥金這道工序則是判斷宮廷年畫與民間年畫區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沈陽故宮東大門前駐足觀看的李先生說,看到掛門神眼前仿佛出現了宮廷里過年的場景,品到了濃濃的年味。(完)
關鍵詞: 沈陽故宮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