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廣電時評”發文點贊2023《遼視春晚》:以喜劇表達營造合家歡氛圍,今年《遼視春晚》帶觀眾一起沉浸式品年味、賞文化,展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
原文如下:
(資料圖)
作者:冷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張麗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
《遼寧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經過多年的創新深耕,已成為特色鮮明、深入人心的春晚品牌。2023《遼視春晚》承接受眾的情感訴求、審美訴求和文化訴求,用硬核喜劇、沉浸敘事和家國主線打造了一臺兼具思想、技術和藝術的特色晚會。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2023《遼視春晚》收視率1.621%,收視份額 6.972%,在同時段所有上星頻道位列前列。
喜劇表達,深化地域特色
《遼視春晚》一直堅守著“快樂主題”,用歡樂帶給人們情感滿足和精神撫慰。快樂是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孕育出的精神氣質,彰顯著每一個普通人對待生命和生活的態度。多年來,《遼視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為觀眾留下了許多深入人心的鮮活形象,將遼寧人熱情、豪邁、幽默、淳樸的氣派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全國觀眾在開懷大笑中品味“年”的意義。
今年《遼視春晚》在思維創新和技術升級的加持之下,邁開新步伐。晚會利用技術手段實現舞臺表現的空間拓展,以多舞臺支點延展戲劇表達空間,實現戲劇性的跨時空敘事,為故事傳遞、喜劇表達增添新鮮看點。
語言類節目的選題深切回應百姓對文化生活、精神愿景和理想追求的期盼。相聲《誰不說俺家鄉好》、小品《穿越這十年》等節目歡笑地展現了家鄉變化和生活溫情;小品《翁婿洗相逢》《鄰里樂融融》《戀愛保險》《非常營銷》等作品,用生動故事、喜劇表達、鮮活形象,將全面小康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遼寧人精神面貌的提升、遼寧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全省營商環境的改善、鄰里和諧社區融洽、年輕人的追夢歷程等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一一呈現。
在潤物無聲的歡笑中,一系列節目深度融合民生熱點、人生百態和人間情感,帶人們深切體悟火熱鮮活、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
虛實融合,沉浸體驗民俗年趣
多年來,《遼視春晚》創新堅守節目的思想性、技術性和藝術性,在衛視春晚中形成了立得住、叫得響的春晚品牌,為行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晚會立足充滿地方特色和民俗年趣的中國傳統年文化,通過不斷創新豐富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寄寓和體現著遼沈大地上的文化傳承和民俗特色。
技術的更新迭代為春晚的升級提供了機遇和手段。2023《遼視春晚》利用虛擬增強現實技術、數字繪景合成技術實現虛實融合的沉浸表達、舞臺空間的交互延展,讓傳統年俗文化依托新技術獲得新的生機活力。
晚會打造了集簡約與傳統、古典與時尚為一體的空間視覺效果,紅色與灰色的配色更顯喜慶、端莊與大氣。同時打破傳統舞臺的框架式構圖限制,將臺上臺下融為一體,延展受眾的視覺空間和參與空間,強化融入式、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在技術的配合下,整臺晚會締造了接地氣、人情味豐滿的東北民俗畫卷。《好歌唱響新時代》《我的家在東北》等歌舞融合創意類節目,點燃節日喜慶氣氛的同時,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和東方文化神韻。時而細膩優美、時而奮進激昂的多元內容,表達出人民的夢想和信仰的力量。
創意舞蹈《散樂圖》沉浸還原遼代樂舞文化。節目會通古今,書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多民族融合發展的特點,讓歷史中的樂舞精神在當今時代釋放審美價值和精神魅力。
思想和文化是技術的靈魂,2023《遼視春晚》用地域文化和傳統年文化點亮了技術的意蘊,成為整臺晚會的一抹亮色。
以“家”為線,串起溫暖家國故事
每逢傳統佳節,家的意義都會在中國人的內心中被品咂回味、放大凸顯。2023《遼視春晚》圍繞“家”這一主線進行內容的呈現和鋪展,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里與廣大觀眾一起體悟家的溫暖。
晚會注重對家庭、家教、家風的書寫和詮釋,《我的家在東北》《誰不說俺家鄉好》等一系列節目組成以“家”為核心的節目群,從回家過年、家人團聚、家和萬事興、家旺國旺幾個角度切入,不斷放大“家”的元素,釋放“家”的情感。《遼視春晚》用備受認同的品牌力量,聚合起廣大受眾,實現對傳統節日、年俗風情的關注和延續,讓春晚喚起觀眾對年味與文化的傳承和記憶,喚起對小家和大國的情感歸附。
融合新媒體、新技術,各衛視頻道春晚各抒所長,呈現出多元特色。《遼視春晚》歷經多年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聚合力和傳播力,這與其牢牢切中“家”的主線,找準“歡樂”氣質,堅持打造文藝精品、凸顯家國底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以特色帶亮色,以亮色鑄底色,《遼視春晚》讓晚會成為書寫地域發展的窗口、激發受眾情感共鳴的入口、書寫家國情懷的切口。晚會將地方色彩與時代風貌、年俗記憶與大眾情感、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巧妙融合,滿足了廣大受眾對春節的人文追求和圖景構想,讓百姓的美好回憶和幸福體驗有了文化的承載和鮮活的記錄。
關鍵詞: 遼視春晚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