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以其“簡、便、驗、廉”的優勢為保障基層群眾的健康發揮了獨特作用。近日,記者專訪了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阿爾村衛生室村醫梁春榮,聽他講述三十載“大漠”行醫經歷。臨床實踐中,他因地制宜,以沙輔藥,以沙養身,為百姓祛除病痛同時,致力于中醫藥研發。以下內容為記者根據梁春榮口述整理而成。
我叫梁春榮,今年65歲,是彰武縣阿爾鄉鎮阿爾鄉村(下文簡稱“阿爾鄉”)衛生室村醫。
1993年,我畢業于朝陽市建平中醫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家中岳父從醫,我亦想“懸壺濟世”。我生于經濟困難年代,受鄉里村民恩澤得以成長,于是我在畢業后創辦了這個衛生室,想學以致用,也想回饋村民,今年已經是第三十個年頭。
(資料圖片)
位于遼蒙邊界的阿爾鄉氣候干燥、風沙極大。三十年間,我先后經歷“徒步”“騎馬”和“騎摩托”時代,以前身背藥箱,跋涉沙漠溝壑,現在鄉里鄉外路途平整,采藥治病也方便許多。我很感謝“徒步”時代的一次意外,這算得上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是我與中醫藥的緣分。
一次我外出采藥,跌破了腿,隨手抓一把沙子抹在傷處,竟發現沙子有止血效用。中醫向來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漫天沙坨子里的沙或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后來經過試驗、研究,我發現菜根下面的硅砂(沙土)與中藥材有相似功效。茄根、芹菜根、麻黃根等植物根集結了根、莖、葉、花、果的中藥效用,把沙和藥組合在一起,能成“養生沙顆粒”,也就是“沙”中藥。煮沸后,就能將其調制成養生沙產品。這樣,我就與沙子打了一輩子交道。每年開春采沙,我便把這些“寶物”收集起來,或向村民們討要菜根和沙土,他們樂意相送。
我先后整理出五十余種“硅砂中藥”,將其一一編碼,組合成敷貼、沙浴、足浴的主要原料,效果挺好,先后獲評了十項相關發明專利。比如,不同成分的黑膏貼可用于止咳平喘,治療結腸炎、肝病和痹痛,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在研究硅砂泥敷貼時,我把冰片和硅砂進行了比對。硅砂相比于冰片,功效類似,味道溫和得多。傳統的中醫外治膏藥的藥力較小,皮膚過敏者居多。但硅砂泥敷的治療面積可大可小,能減緩頸、肩、腰、腿及各種皮膚病的癢與痛。
這兩天,隔壁章古臺鎮村民陳成國肩膀受了風,痛得流淚,原為他敷了三個“痹痛黑膏藥”,他覺得舒服,便又讓我加上一貼。分量若大些,就可做“泥浴”,用半殼狀的“裝備”把他的背罩起來,敷上對癥的硅砂泥,然后加熱催效。再拿起,便是一股中藥香。他扶肩離開時,我想起村民檔案本子上有他妻子李曉輝的記錄,她患有中度脂肪肝,我便又嘮叨、囑咐,她倒不覺得我煩。
科技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行醫問診。醫療一網通可以記錄村民們的病史、個人資料,我在慢慢學習,但309條資料還未謄寫入庫,李曉輝便是其中一個,我心里倒是記得住。
中醫診療強調“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把疾病控制在初期,這對于百姓來說至關重要。疫情后,我對這個道理理解得愈發深刻。病人癥狀不一,有人腰腿酸痛,有人鼻塞耳鳴。病需治,“防”的功夫也需做足。我逢人便說“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這雖是老生常談,但要把話說進百姓心里去。
說到養生,俗話說,“百病始于腳,養生先養腳。”足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雙腳能夠運行氣血,聯系臟腑,貫穿上下的人體十二經絡。硅砂足浴可以除寒氣、除風氣、除濕氣、安神助眠。目前,我研制的足浴一共有三種,分別是“暖”“輕”和“通”,分別針對寒涼體質、肝氣郁結、筋骨疼痛,以“暖”為例,其中包括松樹硅砂、小茴香硅砂、韭菜根硅砂在內的11種原料。
我最引以為傲的是,大家稱呼我是“用小錢,治大病”的專家。阿爾鄉的村民歷代以種地為生,近年來做砂礦開采生意,最怕的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還記得彰武縣的陳德宇患有肝硬化、肝腹水,到我這兒來看時,腹脹如鼓,伴有氣促、心悸。那時候治療這病,西藥一小瓶就要三百多塊。這對于村民而言,怎么不算是“重擔”?我用了三十多服中藥,助他康復,省下的錢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盼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彰武縣的村民們相信中醫藥,我才能有處施展。我的兒子梁東陽學習的是中醫藥物制劑專業,在彰武縣人民醫院工作,前面提到的“泥浴”設備,他那里也有兩個。將來我的孫輩也可能會從醫,但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近到鄉里,遠至蒙東和長春,花甲之年的我,竭盡所能勉強惠及阿爾鄉和周邊地區,但更遠的遠方,確實不能言說。中醫成才周期太長,人才斷代嚴重,又需要臨床經驗的積累。
縣里曾帶我去參加中醫藥的會議,這是件好事,我樂意講一講。最近,縣里也在忙“硅砂療法項目申報”,把我“望聞問切”的傳統中醫手藝,結合沙中藥、沙產品、沙療法作為彰武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呈上去,我也不勝榮幸。
(記者張逸飛 李錚 沈陽報道)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