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清代是中國古代書法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篆書、隸書兩種衰微的書體在清代再次興盛,迎來“篆隸中興”。8月3日,“高古蒼渾——沈陽故宮博物院藏篆隸書法對聯展”在師善齋、協中齋開展。展覽分為“清代篆書”“清代隸書”兩個單元,篆書單元展出18件(套)院藏篆書對聯,包含王澍、孫星衍、何紹基、吳廷琛等名家作品;隸書單元展出18件(套)隸書對聯,包含伊秉綬、翁方綱、趙之謙、阮元等名家作品。36件(套)書法作品展現了“中興期”的篆書、隸書以及清代碑學書法家“求質”“尚樸”的審美取向。
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副研究館員王喆介紹,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到了乾隆和嘉慶時期,很多六朝碑版的文字隨著金石學、考據學和文字學的發展,進入書法領域。篆、隸兩種書體隨之升溫,出現了一批篆書、隸書書法大家,清代也成為魏晉以來篆書、隸書發展的鼎盛期。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張寧 主任攝影記者 常晟罡 實習生 單興卓)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