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哪敢說自己‘最美’呢,我就是很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而已,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工作。”提及獲評2022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感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這樣說。
從上世紀80年代跟隨導師踏入甲醇制烯烴領域至今,劉中民在能源領域潛心攻關40余年。針對我國能源稟賦的特點,劉中民面向國家能源領域的重大需求,長期開展催化劑和新催化工藝過程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領團隊開發了甲醇制烯烴技術,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工業性試驗和首次工業化,開創并引領了我國煤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攻克了世界性難題,似乎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劉中民并未止步于此。“轉化一代,開發一代,前瞻一代,這是大連化物所對煤制烯烴研究的部署。”劉中民說,“煤制烯烴就像一個接力棒,前輩把接力棒傳給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是中間的傳承者,要帶領大家繼續前行。”而在煤制烯烴技術持續發展中,他又瞄準了“煤制乙醇”這項富有挑戰且應用前景廣闊的技術。
在劉中民看來,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對維護我國能源安全具有特別的意義。2012年,大連化物所和延長石油集團聯合開展“合成氣制乙醇整套工藝技術”項目研發工作,至2017年1月,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套10萬噸/年煤基乙醇工業示范項目打通全流程,生產出合格無水乙醇。隨后,劉中民又帶領團隊進行了技術升級迭代。
“煤炭是高碳資源,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源頭,我們必須走出低碳化的路子,這是最大的挑戰。”劉中民說。目前,煤基乙醇技術已簽訂11套技術許可合同,乙醇產能累計達到345萬噸/年,煤基乙醇戰略新興產業已具雛形,這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緩解大氣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除了科研人員這一身份外,劉中民還有著“多重身份”: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但劉中民認為,“科研工作者”是他身上最亮的“標簽”。他經常教導學生要明白科研為誰而做?為什么而做?達到什么目的?自覺地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到一起。他認為,年輕人在創新過程中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氣神,雖然最創新的事一定是最難做的,但仍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保持對科學的熱愛。
回首過往的科研歷程,劉中民感慨道:“不要把我們的工作想象得很辛苦,樂在其中就不苦,做科研是一件很樂和、很幸福的事。”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雙碳”目標,適應多能融合技術的發展趨勢,劉中民更多地聚焦能源和人工智能領域,積極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出謀劃策。如今,他牽頭籌建了中國科學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并肩負起中國科學院“變革性潔凈能源技術及工業示范”戰略先導專項的組織實施重任。
(孫丹寧 遼寧日報記者 明紹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