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今天從首發集團公聯公司了解到,城市副中心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疫情期間不停工。根據計劃,東夏園交通樞紐預計于2023年7月實現樞紐主體完工。
城市副中心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建筑面積約為5.19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地上6層,建筑高度36米。主要建設樞紐換乘大廳、公交駐車場及自行車停車區、業務用房、地下過街通道等,并同步建設便民服務、小汽車停車位等配套設施,主要承擔軌道交通與公交換乘功能,服務周邊區域及居民出行。
今天上午,記者在東夏園交通樞紐的施工工地上看到,施工人員坐著曲臂車,升上20余米高的空中,為樞紐屋頂安裝穿孔鋁板。
在面向通濟路路口的一側,數根鋼柱交織在一起,支撐起整面屋頂,仿佛面向城市的一道大門,為東夏園交通樞紐留下寬闊的換乘空間。
“建成之后再來看,這道大門仿佛就像一座‘燈籠’,為副中心增添一分喜慶的氛圍。”東夏園交通樞紐項目經理譚敏介紹,東夏園交通樞紐以“燈籠”設計點睛整體造型,將城市景觀引入交通樞紐,以立體開放的空間系統和“燈籠”意象標志物點亮街角,形成“綠島之光”。
作為最大亮點的“燈籠”柱,也是施工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東夏園交通樞紐項目經理譚敏介紹,燈籠柱由24組斜柱和中間Y型柱與環形梁交織而成,這些斜柱從地下二層底板直接升至地上四層、高度超過24米,從材料加工、安裝精度控制等方面給施工帶來極大挑戰。
項目團隊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對燈籠柱結構進行分解剖析,將其分成五大部分,分別采用針對性的安裝方法。由于每組斜柱的傾斜角度不一致,安裝尤為困難。在經過多輪集體研討論證之后,決定在斜柱的一側搭設2組共9座臨時支撐架,用以保證結構安裝過程中的臨時穩定。根據對燈籠柱的結構仿真分析,臨時支撐架采用塔吊標準節,在塔吊標準節的基礎上組合成所需支撐架,既便于安裝、拆除,又能確保滿足結構安全性及穩定性。
除了地面部分之外,東夏園交通樞紐還將在地下連接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這條換乘通道寬度達到12.5米,和許多地鐵站的站臺寬度相似。地鐵乘客經過地下通道進入交通樞紐后,可以換乘公交車,前往副中心各處。通道還設置自動步道等設施,將公交換乘地鐵時間由5分鐘縮短至3.5分鐘,進一步提升換乘體驗。”譚敏介紹,目前連接地鐵的地下通道已經開始施工,預計將于2023年年底打通。
今年冬季,盡管工程建設連續受到疫情和極端天氣的雙重影響,但東夏園交通樞紐全力以赴做到“抗疫不停工、封控不斷鏈”,實現了疫情防控和工程“兩不誤”。接下來將做好機電安裝、室內裝飾裝修及小市政等工程,將東夏園交通樞紐打造成為“點亮”城市副中心的地標性建筑。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