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玉坤團隊宣布,河北省秦皇島市明長城段有一處突門實物遺存。這是2000多年前《墨子》書中記載長城軍事防御設施實物的首次發現。
作為長城暗門家族中最隱秘的一員,突門生動地傳承著中國古代長城建筑、軍事以及文化智慧。
【資料圖】
近年來,團隊自主建設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平臺,已有5500公里長城內容(包括已經甄別出的130多處暗門)被數字化高清呈現,游客不用前往長城,也能獲得沉浸式觀覽體驗。
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平臺沉淀了團隊20年來長城文物保護的探索和積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形成的寶貴數字資產,讓沉睡的長城活起來,成為展現中國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又一范例。
古代軍事智慧長期被忽視和誤解
所謂“暗門”,顧名思義,就是偽裝隱藏起來、不公開的門。其所以設置乃是攻防需要。長城的門洞就其規模而言,可以分為三類,其中較大型的是“關”,屬于古代連通塞外與內地的重要地理門戶,一般設有重兵屯集防守,如居庸關、黃崖關等;中等是“口”(邊口),如慕田峪口、張家口等;最小的即為“暗門”。
北方游牧經濟的維持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對農耕富庶地區進行掠奪或開展貿易,不斷騷擾與不定期開市使長城內外的民族關系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多個中原王朝屢建長城即是為了對緣邊地理孔徑上的物資、信息、人員往來實施管控,并借此實現在軍事、經濟、資源上的有效平衡與反制,以保證經濟 交錯帶局勢的總體穩定。
暗門在邊疆民族互動中扮演多面角色,深度參與緣邊基層社會的發展,影響長城內外政治經濟關系的走向。暗門蘊含的古代軍事智慧及相應的工程規劃建設思想,對長城內外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文化。
暗門的設施規模及通過性雖低于長城“關”、“口”,但仍屬官方開設,并且與“水門”“水口”等小型附屬設施有明確的區分。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城上的暗門遺存較少,且散落暗處,不為人知,甚至被忽視和誤解?!眻F隊成員、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哲說。
承德灤平縣古北口營盤村長城三層敵樓,2012年曾作為特殊敵樓類型被報道,但其西面洞口的作用卻未被做深究;
灤平縣金山嶺長城外支墻上一對被封堵的券洞,2013年曾被認定為“墻體箭窗”。
據介紹,2007年起開展的“全國明長城資源調查”工程對各類遺址設施進行定位、 統計和基礎測量,但暗門并未以獨立類型被全面揭示,有些省區登記為“便門”,有些地段被歸為“水門”。
已確認明長城有220處暗門遺存
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事,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象征。由于歷朝歷代修建的長城蜿蜒曲折,如何為長城進行科學精準的測量成為了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團隊2003年啟動對長城的研究,2004年起開始將無人機低空信息采集技術應用其中。2018年年底啟動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采集工程。4年多來,跨越10省區對明長城全線進行無盲區數字化測繪,用無人機拍攝的200余萬張照片,制作完成平均厘米級精準的三維數據庫,終于將明長城內外構造清晰明了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暗門洞口一般寬0.6至1.6米,高1.5至2.5米,其中最窄的僅容單人、最寬的可通馬匹對行;從結構上,暗門可分為石或木質過梁式和磚或石質拱券式。
因暗門要兼顧通行效率與安全隱蔽,分為直通、非直通兩大類;并與主墻、支墻、敵樓、登城道、馬市等多種設施結合,衍生出豐富的暗門通行模式。
直通型暗門通行效率最高,兼顧步騎快速出邊偷襲和日常非軍事活動。但直通門道缺乏阻遏手段,所以常開設在敵臺/敵樓近旁,并與登城道連通,方便墻頂上或敵樓內官兵監控檢查。
時至今日,暗門實物遺存已甄別130余處,其中絕大多數為磚石遺址,集中分布于京津冀晉的薊鎮、 真保鎮、宣府鎮、大同鎮等區段。陜甘寧青明長城因夯土結構不易保存,目前僅發現2處暗門;此外依靠古代輿圖整理出西部段41處暗門。
暗門普遍沒有專屬名稱及門匾裝飾,在已確認的220處暗門遺存中約一半屬于此類。 暗門類型多樣,暗門這個官方稱謂, 更能表達其形式與功能上的隱蔽屬性。
非直通型暗門的隱蔽性最強、也最多變,但均通過內外側洞口錯開達到非直通的目的。 墻頂、墻內轉折型,墻頂轉折型暗門利用內外兩個登城道及中間一段墻頂穿行,通常臨近敵樓以方便監視。當敵樓位于兩登城道中間時,墻頂出入流線必須穿過敵樓, 阻遏能力更強。而墻內轉折型暗門則通過封閉狹窄 的轉折門道,獲得相似的阻遏效果。
敵樓門洞型直接在敵樓各立面上開設的非直通暗門位置更高、更安全:“意臺下筑實臺,門移而上,外置一梯,虜至則抽去其梯,似亦穩便?!迸捞蓦m更安全但通行效率低,為此還出現敵樓單側或雙側開暗門的做法。
“還有欺騙敵人的真假暗門,兩個相距約30米,如果敵人進錯了,就是甕中捉鱉;有的暗門偽裝成箭窗;有的隱蔽得難以察覺,尺度很小,僅容一人彎腰側身通過,而且還很曲折。”李哲說。
北京密云天云山“真假暗門”由直通型券洞暗門和門內封堵型暗門組成,兩門相隔僅數10 米。 假暗門門道并不直通,而是在門道內部設置門墻, 一旦敵軍誤入門洞,防守士兵可從內側臺階登上墻頭居高臨下捍御,甚至翻下門墻,出邊策應旁邊的 “真”暗門。
“除了對門道流線進行變化,洞口的開設位置選擇也是提高暗門安全性、隱蔽性的重要環節。明代邊匠還有意識地利用墻體或敵樓轉折處的陰角遮擋暗門洞口。另外,敵樓門洞型暗門為追求良好的隱蔽性,一般選擇在側、背立面開設?!崩钫苷f,暗門的位置、樣式及群體配合,都是在地形條件、出邊需求前提下,平衡安全性、經濟性和使用效能獲得的,是對傳統建筑“因地制宜”思想的生動體現。
李哲表示,明長城原暗門總數應顯著超過當前記錄,在墻體坍塌掩埋或植物覆蓋之下還掩藏有相當數量的暗門遺跡,在后續長城考古、國家公園建設中還會陸續被發現。
跨越2000多年!“最隱秘的暗門”現身秦皇島
“近幾年,我們在明長城全線調研中首次構建了暗門的‘家族圖譜’,并發現了其中最隱秘的類型──突門?!崩钫芙榻B,發現突門的長城段位于河北省秦皇島附近,是2000多年前史書有關突門記載的首次實物發現。
突門作為一種古代防御設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類似設施的記載,《墨子·備突》篇中對突門做了專門的著述,暗門(突門)“藏于九地之下為暗,動于九天之上為突”。此后,唐、宋、明,甚至清代學者都有記述,但現代相關研究論文卻寥寥無幾,一直沒有發現對應的實物。
突門是所有暗門中最為秘密的出口,外面用一層磚砌上,從外面看和城墻一樣,讓敵人無法分辨。突門沒有被擊破的時候,完全是隱蔽狀態,打仗時一旦需要出兵制敵,里面的士兵可以迅速擊碎表層墻,就跟雞蛋破殼一樣,士兵破墻而出,側面夾擊敵人,甚至可以把火炮從突門推出來擊退敵人。
“突門雖然是長城上一個小小的設施,但它體現了2000多年前古人智慧的傳承。”李哲介紹,門道封堵型暗門分為外側封堵型和門內封堵型兩類,外側封堵型暗門即墨子所謂“突門”。
“鑿城內為暗門……令五六寸勿穿。或于中夜,于敵初來,營列未定,精騎從突門躍出,擊其無備,襲其不意?!?即在暗門外側的洞口處留存與城墻平齊的半磚厚封墻,平時毫無破綻,但在戰時士兵可破墻而出,實施突襲。
“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為夜擊”,李哲介紹,突門所蘊藏的古老軍事智慧為明長城所承襲,但其外側封堵層結構脆弱,難于保存,目前三道關突門已全無蹤跡,其他區段偶有遺跡也極易被誤認為墻體破損而被忽視或遭“破壞性修繕”。
關鍵詞: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