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_十大心理學效應,輕松讀懂孩子 是什么,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_十大心理學效應,輕松讀懂孩子 的知識送給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資料圖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大心理效應,兒童輕松閱讀)
心理早教的重要性早已被家長們所認識。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Phocos的老師們也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
今天給大家分享福柯老師珍藏已久的干貨:兒童的十大心理效應。
可以讓你有效的理解和讀懂孩子,讓育兒變得更輕松!
記得收藏哦~
心理學規則1: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組老鼠隨機分為A組和B組,并告訴A組的飼養員,這組老鼠非常聰明;
他還告訴B組的飼養員,他那組老鼠的智力一般。
幾個月后,教授對兩組老鼠進行了穿越迷宮的實驗,發現A組的老鼠其實比B組的老鼠更聰明,它們能先離開迷宮找到食物。
所以教授想知道這種現象是否也會發生在人身上。
他來到一所普通的中學,隨便走了一節課,然后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些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會兒,教授再次走進這所中學,奇跡再次發生了。那些被他選中的學生,現在真的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心理學法則2: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了一位牧師的演講。
是的,他覺得神父講得很好,很感動,打算捐獻。
10分鐘過去了,神父還沒說完,就有點煩了,決定只捐一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神父還沒說完。然后他決定一分錢都不捐。
當牧師終于講完他的長篇大論去募捐時,馬克·吐溫生氣了,他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因 *** 過度、 *** 過強、動作時間過長而導致極端心理厭倦或抗拒的心理特征,稱為“超限效應”。
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超限效應。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對一件事進行一次、兩次,甚至四五次同樣的指責,這會讓孩子從內疚到厭煩,甚至怨恨,感到不安。
如果被“激怒”,就會產生“我堅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母親對孩子的指責不應過猶不及,面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怪一次”。
如果一定要再批評,就不要簡單的重復了。你應該換個角度,換個說法。
這樣孩子就不會認為同一個問題“卡住”了,反感和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少。
心理學法則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敘述過這樣一個寓言:一群孩子在一個老人的房子前吵鬧尖叫。
幾天過去了,老人受不了了。
因此,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個地方看起來很熱鬧,我覺得年輕多了。謝謝你這錢。”
孩子們很開心,第二天他們還是一直吵。
老人又出來了,給每個孩子5分錢。
五分錢可以。這孩子還是很高興離開。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分錢,孩子們怒不可遏。“一天只要2分錢。你知道我們有多努力嗎!”
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為他演奏了!
“韋斯特效應”總是存在于生活中。
比如,家長總會對孩子說,“這次考試考100分,獎勵你100元”,“如果能進前5名,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可能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合理的激勵制度,一點一點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感情和興趣,增強孩子學習本身的動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樂趣。
父母的獎勵可以是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東西,比如書籍和學習工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更好不要。
心理學法則4: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又稱“溫暖”效應,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個寓言故事:北風和南風爭奪權力,看誰能脫下路人的外衣。
北風先來,天寒地凍。于是,路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外套裹得嚴嚴實實。
然后南風徐徐吹來,頓時溫暖晴朗。路人春暖花開再脫外套,南風必勝。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不宜采用“棍棒、朋友和優秀資源網”、“恐嚇”等“北風”式的教育方式。
采取溫暖的教育,給予更多“人情味”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可以事半功倍。
心理學法則5: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瓶口不平整的木桶,其水量的多少不取決于桶上最長的一塊木板,而取決于桶上最短的一塊木板。
孩子學習學科的整體成績就像一個大桶,每個學科的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桶不可或缺的一塊木頭。
一個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些學科的顯著成績,而要看其全局,尤其是一些薄弱點。
所以,當你意識到孩子某些科目存在的問題時,要盡早提示孩子,讓他在這個科目上花更多的時間,取長補短。
心理學規則6: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區的霍桑工廠是一家生產 *** 交換機的工廠。有完善的娛樂節目、醫療機制和養老制度等。但是員工還是憤憤不平,生產形勢很不好。
之后心理學家專門對它進行了一個實驗,就是在兩年的時間里,專家對兩萬多人進行了與工人的個別談話。談話中,他們要耐心傾聽員工的各種意見和對工廠的不滿。
這個談話實驗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增。
孩子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困擾或不開心,但又不能完全表現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盡力找時間和孩子交談。同時,在傾訴的過程中,要耐心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煩惱,說出自己與父母、學校、老師、同學的不愉快。
這樣他們在學習上會更加努力,在生活中也會更加自信!
心理學法則7:增減效應
與人相處中的“增減效應”,是指每個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比如很多業務員利用人的心理。給顧客稱商品時,往往是抓一小堆,一點一點地加,而不是抓一大堆,然后一點一點地拿出來。
在評價一個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談到他的缺點和優點,往往會采取“先表揚后貶低”的方法。
其實這是一個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
在評價孩子的過程中,為什么不利用“增減效應”呢,比如先說一些不傷孩子自尊心的小問題,然后給孩子適當的夸獎。
心理學法則8:蝴蝶效應
根據科學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不時扇動翅膀帶來的微弱氣流,在其他因素的摻和下,幾個星期后就會變成肆虐美國德佑資源網德州的龍卷風!
這種現象被稱為“蝴蝶效應”,做了一個理論上的表述:一個微小的原因,通過一定的時間和其他因素的參與,可以發展成極其巨大和復雜的影響。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孩子的教育無小事。
一句話的表達,一件事的處理,正確恰當,都有可能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錯誤武斷,很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法則9:標簽效應
二戰時美國缺兵,戰爭確實需要一批兵。
因此,美國決定組織監獄中的囚犯到前線作戰。
對此,美國在戰前派了幾名心理學家對俘虜進行訓練動員,并到前線與他們一起戰斗。
在培訓期間,心理醫生并沒有對他們說教,而是反復強調,囚犯每周都要給至親寫一封信。
信的內容是心理學家制定的,是犯人在監獄里表現如何,如何改過自新等等。
專家規定,犯人復制后發給自己最親的人。
三個月后,囚犯們奔赴前線,專家們讓囚犯們在給親人的信中寫下他們是如何服從命令,如何英勇。
結果,這些俘虜比戰場上的正規軍好不了多少。如他們信中所述,他們服從命令,在戰斗中英勇作戰。
之后,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個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大喊“笨”“豬頭”,時間長了,孩子可能真的會變成我們所說的“笨”。
所以,家長一定要放棄嘲笑羞辱、責備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表達,經常使用激勵性的語言表達,給孩子貼上正面的標簽。
心理學規則10:門檻效應
平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你向別人求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非常容易被拒絕的;
但是,如果你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請求,然后別人也愿意增加請求的權重,那么就更容易達到目的,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門檻效應”。
在育兒教育中,也可以利用“門檻效應”。
比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等孩子按要求完成,給予認可、表揚甚至獎勵,再慢慢提高要求,讓孩子愿意無止境的積極進步。
關注Phocos了解更多育兒知識!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