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軍休合唱團的團員們有個共同的愿望,就是要將《雷鋒組歌》永遠唱下去。(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青山呼喚你的名字,雷鋒/綠水呼喚你的名字,雷鋒……”3月2日,沈陽軍休合唱團在沈陽工程學院大學生活動中心排練《永不隕落的星——雷鋒組歌》。雄渾嘹亮的混聲合唱《永不隕落的星》聽得圍觀的大學生們淚光閃閃、心潮澎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年年春風里,歲歲吐芳華。每一年,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成長起來的沈陽軍休合唱團的演員們,都要在社區、工廠、農村、學校、醫院、部隊唱響《雷鋒組歌》,將雷鋒精神的種子播撒進人們心田。
“從心底里流淌出的歌”
《雷鋒組歌》的故事要從33年前講起。
《雷鋒組歌》由詞作家胡宏偉和作曲家鐵源、馬登第、馮玉嶺、張冠華、曲仁榮等創作于1990年,共包括13首歌曲,是一部囊括了所有合唱形式的作品。“我有著很深的雷鋒情結。”胡宏偉說,1990年,他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任職。其間,他采訪過雷鋒輔導過的學生陳雅娟,走進過雷鋒當過大隊輔導員的學校,讀過大量的全國群眾學雷鋒先進事跡的信件,雷鋒事跡、雷鋒精神一直感染著他,這些都成了他創作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鐵源回憶說,決定采用組歌的形式后,所有主創人員圍坐在一起,每人哼出自己寫成的旋律,其余人邊聽邊提出修改意見。組歌中有合唱、男聲合唱、重唱、獨唱等多種形式,有美聲、民族、流行等不同唱法,至今,雷鋒紀念館里仍保存著當年錄制成的作品卡帶。
“當年,我在沈陽八一劇場曾聽過雷鋒作報告,被他那句‘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深深感染。我懷著敬佩、激動的心情為組歌中的6首歌曲譜曲,每首歌曲創作風格不盡相同,但都是心底里真情的流淌,比如《二十二歲的永恒》的譜曲,音樂特色就是音域比較寬闊,口語化和旋律化相結合,要人們能聽得懂、記得住,朗朗上口才能傳得開。”談起組歌的創作經歷,91歲的鐵源記憶猶新。
1990年,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創排的《雷鋒組歌》在中國劇院首演,強大的演出陣容、氣勢磅礴的管弦樂隊、漂亮的升降舞臺、激蕩人心的雷鋒故事、精湛的表演產生強烈轟動效應,央視還播出了演出錄像。“我在首演時就唱了《二十二歲的永恒》,這首歌,我也就從那時唱到了現在。”沈陽軍休合唱團藝術總監朱曉紅說。
像朱曉紅一樣,任麗蔚、馮丹、張立軍、王維等軍旅歌唱家都是當年參演《雷鋒組歌》的主唱,而今義務在軍休合唱團擔當獨唱、領唱,他們有個共同愿望,就是要將《雷鋒組歌》永遠唱下去。任麗蔚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長大的,現在青絲變白發,依然是雷鋒精神陪伴我們成長。我們要用歌聲告訴年輕人,雷鋒精神永遠是我們前行的力量。”馮丹說:“唱響《雷鋒組歌》,我們更希望人們在聽過組歌之后能了解到作品以及雷鋒精神的本質。”
“我們唱雷鋒也做雷鋒”
“你告別了我們,只有二十二歲,你走得太早,像枝頭的花兒剛吐蕊,你雖然離去,卻留下人生的啟迪,令所有活著的人,都深深地品味,什么是生活的真諦……”談起《雷鋒組歌》的往事,朱曉紅用歌聲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2014年,朱曉紅建議遼寧歌劇院附屬合唱團團長史微復排《雷鋒組歌》,退休后,朱曉紅又將這部作品傳遞到沈陽軍休合唱團。然后,他們帶著組歌走進遼寧城鄉,唱到了雷鋒家鄉湖南長沙望城。合唱團成員都是有著從軍經歷的志愿者,平均年齡60歲。他們利用業余時間排練演出。自復排《雷鋒組歌》以來,幾乎沒有成員掉過隊,“我們唱雷鋒也做雷鋒。”朱曉紅說。
2016年3月,《雷鋒組歌》走進央視“軍旅文化大視野”欄目,通過電視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這一次,沈陽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參演合唱《一個雷鋒前面走,千萬個雷鋒跟上來》,歌聲嘹亮,鏗鏘有力,年輕的面孔洋溢著青春的風采。大一學生榮俊宇說:“跟隨老藝術家們同唱這首歌,雄壯的旋律似乎一下子將我帶到了軍營、帶到了雷鋒身旁,這對我來說是一次生動的沉浸式教育,我要接好接力棒,跟著一代代雷鋒人的腳步,做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傳承者。”
排練現場,《雷鋒組歌》悠揚的旋律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男聲合唱《車輪的回旋》婉轉低回、催人奮進,“跨越山河,甩掉荊棘,我是祖國車輪上的一個螺絲釘,永不松動,讓祖國更快地前進。”男女聲二重唱《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女聲獨唱《圓圓的月亮》令現場觀眾再次感受到雷鋒的閃光品質。現場圍觀的大學生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錄制視頻,還有人發微博、發朋友圈講述自己與《雷鋒組歌》的相遇。
朱曉紅告訴記者,演唱《雷鋒組歌》不是每一場演出都有華麗舞臺和明星網紅,卻因歌唱的是雷鋒而擁有最忠實的觀眾。如今,他們又制作了H5在線上傳唱《雷鋒組歌》,并剪輯了《一個雷鋒前面走,千萬個雷鋒跟上來》演唱視頻在網上傳播雷鋒精神,力求傳播效果最大化。“只要我還能走得動,就一定帶領大家把《雷鋒組歌》傳唱下去!”朱曉紅表示。
胡宏偉認為,雷鋒已成為遼寧的重要標簽,雷鋒精神的傳承有著堅實的根基和深厚的土壤,《雷鋒組歌》在這里會越唱越響亮。
(遼寧日報記者 趙乃林)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