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鴨形玻璃注_古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 的知識大家了解嗎?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鴨形玻璃注_古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 的介紹,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參考,一起來了解下吧!
【資料圖】
鴨形玻璃鈔(古墓出土的鴨形玻璃鈔)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寶貝叫鴨形玻璃鈔,因其鴨嘴形而得名。
這種形狀有長長的脖子和鼓鼓的肚子,長長的尾巴和像鴨子一樣的扁嘴。它有一個大鴨嘴,脖子上有一條鋸齒形的帶子,象征著鴨子脖子上的花羽。在它的背上,裝飾著一對小鴨子形狀的三角形翅膀,由熔融玻璃繪制的細條粘合而成。小腹兩側粘有波浪狀折線模擬腳,腹部貼有蛋糕狀圓玻璃。薄而透明,顏色淺綠,玻璃狀,長度較長。這個鴨形國寶好像不是傳統的中國風。那么它有哪些故事呢?
扶蘇夫婦墓考古遺址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市西北的西關營鎮將軍子嬰村東麓,發掘出兩座東西走向、南北相鄰的長方形石砌墓葬。這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宰相馮素福和他的妻子的陵墓。之一個墓是馮素福本人,第二個墓是他妻子的墓。兩座墓均為長方形石墓,墓內繪有人物、星辰等壁畫。木棺上還有羽人和建筑的彩繪,說明北燕還在漢朝,皇家官員用的是彩繪棺。而馮妻墓祭狗,則屬于鮮卑葬俗。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對了解北方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文化關系具有重要價值。《鴨玻鈔》出土于馮素福一號墓。
那么,這么一件看起來很奇怪,但歷史悠久的玻璃器皿有什么用途呢?是我們祖先做的工藝品嗎?
這個裝置的重心在正面,裝水時自然前傾,這樣水就溢出來了。空腹部充滿水時頭部微微抬起,只有腹部半充滿水時才能穩住,因為背部身體較重。這說明不是普通的注水。既然不是普通的注水,那么它的用途就讓我們充滿了想象力。
有人說可能是古代史書中提到的器皿。在中國古代,器皿通常放在座位的右側。其目的類似于現在的格言,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滿的容器。
在《荀子·右左》中,它載于:
孔子看了看魯桓公神廟,那里有一些祭祀用的器皿。......孔子說:“當我聞到坐在座位上的東西時,它是空的,但它就在中間。滿了就反反復復。”
孔子經常在座位旁邊放一個容器來警告自己。
曾經,清朝的皇帝們讓人在紫禁城里設置祭祀器皿,旨在憑借祭祀器皿“空、正、滿”的特點,闡釋“滿招損、謙益、節欲盈、滿藏”的道理。目前全球唯一,稀有程度非同一般。后來,用器皿示警的方法逐漸演變成人們在金屬上刻字示警的方法。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句座右銘。
除了鴨形玻璃鈔,馮素福墓還出土了另外四件玻璃器皿,分別是碗、杯、碗和殘片,堪稱珍貴的古代工藝品。
扶蘇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壺
那么,中國古代有生產這種玻璃器皿的技術條件嗎?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已經有了加工玻璃的技術,但不可能做出如此復雜的玻璃制品。一、玻璃吹制工藝起源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地中海東岸的羅馬帝國,公元5世紀才由中亞工匠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玻璃制造還處于向西方學習的階段, *** 的玻璃器皿質量并不精細,達不到馮素福墓出土的這些玻璃器皿的 *** 水平。
經過化學分析,當時中國不可能生產鈉鈣玻璃,因此學者推測這些玻璃器皿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口的。
十六大時期,東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由于關中和中原地區戰事頻繁,商人們在傳統的“絲綢之路”主干道之外開辟了許多新的道路。其中,穿過中國北方游牧地區的道路被稱為“草原之路”,河套地區是這條道路的樞紐,連接著東北亞的政權與西域、歐洲。北燕政權所在的潁州地區地處亞歐大陸邊緣,與東羅馬關系密切,其商業往來通過“草原之路”的可能性很大。許多西域商人把西方的商品和文化帶到了潁州,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
扶蘇夫婦合葬墓出土的玻璃碗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之一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目錄。鴨形玻璃鈔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2006年5月25日,馮蘇夫墓作為十六國時期的古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