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張雪門_張雪門生平 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張雪門_張雪門生平 的相關內容。
張學門(張學門生平)
(資料圖)
帶著張雪門和孩子們。
晚年的張學門
張雪門(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20世紀30年代,國內幼教界素有“南陳北張”之稱。“陳楠”指中國現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北張”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張學門。
張學門(1891-1973),寧波鄞縣(今鄞州區)人,一生致力于幼兒教育事業。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對中國和臺灣省產生了重大影響。時至今日,從《張學門》對學前教育目的、行為課程、教師培訓的論述來看,仍有許多值得研究和借鑒的地方。同時,他對學前教育幾十年的執著,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和工作作風也值得我們學習。
趙寧山
寧波辦學
張學友資源網門原名先烈,字承。童年時讀了四書五經和大量古詩,國學功底深厚。1911年畢業于浙江四中(今寧波中學)。1912年,22歲的他成為鄞縣私立興銀小學的首任校長。
張學門在少年時代就對幼兒教育產生了興趣。走訪了上海、南京等地的30所幼兒園(原名幼兒園,下同)。看到當時一些日式托兒所或教會辦的幼兒園對兒童教育的奴役,他深感痛心,于是決定投身幼兒教育。1918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鄞縣創辦了之一所中國人辦的星音幼兒園,并任園長,開始了對學前教育的探索和實踐。
在辦學過程中,張學門深刻認識到,辦好一所幼兒園,關鍵在教師,培養理想的幼兒教師非常重要。1920年4月,他創辦了寧波之一所幼兒師范學校,命名為“興銀幼兒師范學校”,從此開始了他的幼兒師范教育工作。
見習幼兒教師教育思想是張學門學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研究的實驗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幼兒園,一種是幼兒教師培訓。張學門認為,如果只在幼兒園研究學前教育,而拋棄師范教育,這無異于“清溪者無清水源,整枝葉者不整樹,決非萬全之策”。他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把見習和實踐放在突出位置。
讓張學門的師范生利用半日制幼兒園的設備辦平民幼兒園,經常去幼師所屬的中心幼兒園開展各種實習活動;利用部分托兒所、小學、幼兒園擴大實習場所,使師范生有機會從事各種辦學和教學活動。
張學門還改革了幼師教育,將“實踐”融入學習過程。首先是參觀,持續一個學期,培養幼師對幼兒園的基本概念。二是見習,為期一個學期,即把師范生在參觀中獲得的經驗再表演一次,讓他們有更清晰的認識,更堅定的觀念;三是試教,為期一學年,讓師范生參與幼兒園教學業務活動,給他們一個長期獨立負責的機會;第四是輔導。時間為一學年,讓師范生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輔導中培養其忠實的人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勤奮學習
1924年,張學門進入北京大學當教員,在教育系參加學習。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找到了弗勞德(德國著名教育家)的講義殘頁,開始了我對弗勞德的研究。我決定先學一年弗洛伊德,再學一年蒙臺梭利(意大利教育家),然后研究世界各國的童稚教育,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適合中國國情的童稚教育。
正是這種堅定不移的從事學前教育的決心,促使張學門努力研究國外的幼兒教育,從幼兒園課程入手,從幼兒生活中獲取素材,編寫幼兒園課程。1926年,他在《新教育評論》上發表了《幼兒園之一節課程》,引起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同年,《幼兒園研究》一書在北新出版社出版。這可以說是張學門探索幼兒教育中國化的最早嘗試。
當時,張學門根據不同的教育目的,把中國的幼稚教育分為四類:一是以培養士大夫為目的的幼稚教育。清末效仿日本的蒙古養老院就屬于這一類。他曾這樣描述:“在這種教育下,孩子是被動的,雙方都充滿了壓抑的苦悶。我學到的都是點點滴滴的知識和技能,很膚淺,很虛偽,過一會兒就立馬忘了。”
第二,旨在培養宗教信徒的幼稚教育。他指出,教會開辦的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以培養基督徒為標準,試圖通過宗教教育來奴役兒童。
第三,以發展孩子個性為目標的幼稚教育。他指出,從意大利、美國傳入中國的兒童本位教育,可以給孩子更大、最多的思考機會。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他認識到這種觀點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和時代需要,認為教育如果不考慮社會的需要,作用不大。
第四,旨在改造中華民族的幼稚教育。他認為教育是改革中國的關鍵,幼稚教育應該是之一位的。通過教育,“培養民族生產的習慣和興趣,團結的能力,客觀的態度和主動的精神,喚起民族意識和反帝情緒”。
因此,張學門提出了改革中華民族幼稚教育的四個具體目標:根除民族的劣根性,喚起民族的自信心,養成勞動和客觀的習慣態度,鍛煉我們民族為了中國的自由平等而反對帝國主義的決心和力量。
在網上傳播朋友資源的想法。
基于這種認識,張學門認為,兒童教育必須基于三個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的需要和兒童的心理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倫理道德、民主生活和科學頭腦。他認為,童稚教育的目標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要符合時代的需要和造就中華民族優秀新一代的要求。
1927年,張學門創辦文怡幼兒園,并組織人員參觀孔德和文怡幼兒園的設備和教學活動,以引起整個教育界對學前教育的興趣和關注。1929年,孔德天真師范學校成立,提出“騎手要騎馬上學”的口號,采取半天教學,半天實習。為了徹底落實這一措施,孔德幼兒園自己辦了幼兒園,還借用了一個幼兒園供師范生實習。
1930年,張學門創辦北平幼兒師范學校,以“教育即成長”和“做、學、教一體化”為原則,開始了全面的學前教育實驗。當時行為主義理論正在中國傳播,他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幼兒園行為課程的研究。張學門在《幼兒教育概論》、《幼兒教育新論》、《新幼兒教育》等著作中對幼兒園課程進行了專題論述。
幼兒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孩子的實際行為,讓孩子獲得直接的體驗;同時,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興趣和需求組織教學,采用單元設計法,打破各學科界限。
在《幼兒園研究》一書中提出:“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是人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照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方法來喚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他指出:“幼兒園的課程是什么?這是為三到六歲的孩子能做并且樂于做的體驗做準備。”
在《增設幼兒園行為課程》一書中,張學門解釋了什么是行為課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生活在幼兒園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基于生活,它來源于生活,發展于生活,終結于生活,不像一般的活動完全局限于課本”。
繼續這項事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占領北平。張學門毅然離開北平,把北平幼師遷到桂林,在北平和廣西幼師開辦象山幼兒園桂林分校,任校長。后來又輾轉到陜西城固、重慶等地繼續學前教育。
抗戰勝利后,張學門回到北平,想重開北平幼稚師范。但原校址已改為三中,無法歸還。應中國臺灣省朋友張學門之邀,離開北平前往臺灣省繼續學前教育。
1946年7月,張學門創辦臺灣省立兒童保育院,后更名為臺北保育院,任校長。1952年,由于身體原因,張學門離開了保育院,住進了臺北郊區北投大屯山腳下的石屋。他在文字方面下功夫,精心輔導從事學前教育的來訪師生,設計了幼師教育實驗區。張學門曾擔任臺灣省62所幼兒園的顧問,為幼兒講授教材教法和幼兒教育改革。在報紙上主持幼教專欄,臺灣省人尊稱他為“幼教巨星”。
1960年,張學門突發腦病,導致偏癱。在雙目幾乎失明、手腳衰竭的情況下,他以不屈不撓的意志與病魔抗爭。借用放大鏡,一天只能寫幾十個字的他,完成了《幼稚教育》、《兒童課程活動中心》、《兒童無邊論》、《三年實踐》等多部專著,為我國學前教育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
張學門晚年生活在臺灣省,心卻在大陸。他曾寫過一首詩《荷花》:“不為園添彩,不訪荷花。新年的心像秋光的,但我記得西山是紅的。”也就是北京西山香山,在詩中表達了他對北京的懷念。1973年4月18日,張學門因腦病復發,搶救無效,在臺北和平醫院逝世,享年83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