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用一面鏡,將西安門整體“復建”;“剖”開故宮角樓,展出轉角斗拱模型;抹去歷史痕跡,看到80多年前的北海白塔……昨天,“大匠之手澤 年代之磋磨——中國傳統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展”在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開幕,20余件古建模型領銜展出。恭王府綜合發展部主任孫冬寧說,它們制作于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珍貴院藏,所有測繪數據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完成。
展廳利用嘉樂堂三間屋,一屋一主題。“大匠之心”展區,南禪寺大殿、趙州橋、獨樂寺觀音閣等展出的古建模型大有來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為代表的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們,嘔心瀝血破譯古建筑巨著《營造法式》,他們行遍城垣與青山,趕在硝煙前用筆和尺對珍貴古建筑遺存進行現場考察與測繪。上世紀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了模型室,請路鑒堂、劉敏、郭旺等著名模型制作匠師用鋸和錘,將測繪數據轉換成精準的模型,選材均是舊金絲楠木。展廳里還專門辟出一角,展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2014年,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映照之韻”展區京味兒足。“西安門”與“智化寺”成了對門。設計師巧妙地利用鏡子,營造出一派明清北京古韻。墻上掛著的油畫也是文物——1941年至1944年,在朱啟鈐的建議下,俄羅斯畫家畢古列維奇運用油畫和彩色粉筆畫技法,繪制了60幅北京市區及郊區古建筑寫生。通過一幅幅畫作,觀眾可以望一眼曾經的景山富覽亭、紫禁城端門,還有北海的白塔。
“結構之趣”展區,梁架和斗拱成了主角。佛光寺大殿梁架模型、故宮轉角斗拱模型、善化寺大型寶典轉角斗拱模型等,呈現出中國建筑結構的無限妙趣。
觀眾移步間,通過頗具科普范的說明牌,了解每件模型的歷史、細節和修繕技藝。“這些模型不僅是著名古建筑的記錄和見證,也體現了關于中國古建筑的研究、理解和表達。”孫冬寧說,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們分別在1937年和1947年對恭王府進行過測繪。當時留下的實地測繪畫圖及室內外照片,成為了王府開展古建修繕和室內復原工作最直觀、最準確、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依據。如今,在恭王府中展出這些傳統建筑模型,別有韻味。
展覽持續至6月25日。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