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如果人生只有八年該怎么過(人生都會有坎嗎) 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如果人生只有八年該怎么過(人生都會有坎嗎) 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同事的親戚年輕的時候很焦慮,尤其是面臨重大考試,在公共場合演講或者和他認為重要的人打交道的時候。他總是擔心自己會犯錯。但他越擔心越緊張,導致面紅耳赤,心跳加速,甚至崩潰。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他選擇學習心理學,直到博士畢業。而且他的癥狀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資料圖片)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自己覺得無法控制的情況。當然不是一定要學心理學,但是看心理學的書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例如,心理學家陳的《塑造我》是一本可以幫助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書。
陳,這本書的作者,受過波士頓高級精神分析研究所的訓練。她有14年的臨床咨詢經驗,創辦了自己的心理咨詢中心,持續時間超過10000小時。曾益心理學被評為2017年中國更具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失控,自己的問題是心理營養不良造成的,是很多小事的結果。作者寫《塑料的我》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那些在生活中有各種情緒失控、生活失控等失控場景的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塑料的我》一書由7章35節組成。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分析人生發展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職業、人際關系、情感、家庭、情商、人生規劃等關鍵性的人生問題。
陳指出,自我發展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從失去控制到重新獲得控制的過程。要重新獲得控制權,有三個主要步驟:
之一步是學會畫思維導圖。
第二步,全面篩選心理基因。
第三步,用工具改變心理基因。
接下來,我們分別學習這三個步驟。
如果你想重新獲得控制權,你首先要學會畫思維導圖。
心智地圖是指以時間線為基礎,回顧個人成長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并繪制在紙上。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走過的路,你有什么資源,如何利用,你未來有什么目標,你缺少什么精神營養,如何獲得。
繪制心理地圖,其實是對人的心理層面進行一次徹底的梳理。它有以下三個步驟:
之一步,回答以下四個與自我發展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對比這四個問題,檢測你心中的之一反應。
你覺得安全嗎?
你被愛和愛自己嗎?
你要靠什么能力活下去?
你能力的邊界在哪里?
當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你腦海中浮現的之一個答案是什么,那是你潛意識中最真實的想法。這些都是影響你思想、情緒、行為的最深層原因。
第二步,從成長的角度分析這四個問題的影響。
這四個問題,就像四大基石一樣,是個人成長過程中面對挑戰的信心。那些覺得自己生活失控的人,就是這些方面有問題。
在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當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都得到滿足時,就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在這個層面上,對情感關系的需求驅動著人們的行為。
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不信任別人,總是擔心別人會利用自己,或者心里有很多情緒,覺得自己處理不了。缺乏愛的人很容易形成討人喜歡的性格。對自己的能力和能力邊界缺乏正確認識的人,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
第三步:評估在過去的時間里,你對自己的職業和生活的掌控程度。
曾經有一個收費站工作人員,在被迫下崗的時候哭著說:我的青春已經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36了,什么都不會!也沒有單位要我們。有很多人患有中年危機,沒有大的人生目標,滿足于年紀輕輕就待在舒適區,放棄學習,放棄成長,隨波逐流。
有了正確的自我認知,才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想重新獲得控制,你可以通過描述你的心理基因清楚地看到你的依戀周期模式。
基因是人處理問題時的心理反應,是通過父母的教養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建立起來的底層邏輯。
換句話說,就是人的潛意識在處理某件事情時“自動反應”的部分,也就是不加思考就會自然而然采取的行為。
人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是心理基因形成的重要因素。
依戀周期是依戀治療師Freeman博士提出的一個臨床模型,包括四個步驟:需要-表達-滿意/不滿意-心理結果。
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食物、接觸、運動。還有三種心理需求:愛的需求,聯系的需求,情感流動的需求。
良性的依戀循環模式是人們直接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會感到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自尊和自信也會隨之產生。
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往往會產生憤怒、抑郁、成癮等扭曲的心理。比如嬰兒期突然離開媽媽的孩子,有的會依戀一些東西,稍微離開就會焦慮。
“心理扭曲”這個詞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每個人在需求層面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只要一步一步把這些過去的錯線整理出來。
人對自己的依戀循環模式有清晰的認識,當知道自己錯在了哪一步,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便建立良性的依戀循環模式。
要重新獲得控制,學會使用“心理健身房”這個工具
“心理健身房”是一種用來鍛煉人的心理體質的鍛煉工具。作者認為,人的心理是有可塑性的。只要用正確的方法訓練,能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強化他們營養不良的心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健身房鍛煉主要從自信、自尊、安全感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
之一,從小事做起,培養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才會感到自信,從而產生安全感。他能做的事情越多,他就越自信,安全感就越強。
比如你一天能寫1000 ~ 2000字,你就會相信你能寫,不會覺得你一天連500字都寫不出來。
第二,考慮自己的真實想法再做反應。
自尊意味著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自尊也意味著不會因為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人而隨便否定自己。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自尊的之一步是停頓20秒,然后做出本能反應。在這20秒里,先告訴自己:“我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這20秒的時間,把自己從環境中隔離出來,思考自己內心真實的訴求和當下的情緒。
我以前是個逢迎型的性格,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但是事后不開心。當我進行有意識的改變時,判斷的標準是別人問我時我是否快樂。如果我開心,我會答應別人。如果我不開心,我會拒絕。剛開始我拒絕別人的時候會覺得很尷尬,但是習慣了就覺得很輕松了。
第三,需要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分析能力需要刻意訓練,生活中的一件事,每天都可以用思維導圖分析。一個人把事情做清楚了,就會重新獲得掌控的感覺。
比如用思維導圖分析一件目前最困擾你的事情,逐步梳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因素,這樣你就會有頭緒。
人的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這些練習都需要每天堅持,才能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沒有什么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我們畫出了自己的心理地圖,梳理出了自己的心理基因,愿意堅持通過心理健身房來增強自己的心理體質,但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總會成為改變道路的攔路虎。
在《塑我》一書的最后,陳老師還對讀者提出了以下期望:
“希望大家能慢慢認識到,你就是世界,當你改變了自己,你就改變了世界?!?/p>
她還說,相信:“人生總有選擇?!?/p>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我們愿意選擇改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