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剪輯”“分割”……在吉林省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盲人大學生趙子豪打開剪輯軟件,鼠標移動到哪,機械音都會念出指令名稱。半小時后,一段兩分鐘的音頻粗剪完成。
(資料圖片)
“這是省殘聯為我們安裝的語音輔助系統,有了它,盲人也能獨立完成后期剪輯。”三年前,聲樂專業的趙子豪與4位盲人同學開始“聲音”創業,通過廣播劇配音、有聲書閱讀等,至今已收入一萬余元。他們將自己稱為“蝸牛”團隊,“殘疾人學習、就業、創業都要慢些、難些,可咱自食其力往上走的心氣,不動搖。”
盲人大學生趙子豪正在剪輯音頻
澆水、捉蟲、拔草……手腳并用,33歲的小志正在侍弄菜地,每拔出一根草,喉嚨里發出“呼呼”聲。“真棒!”一旁,松原市殘疾人托養中心主任房寶林忙不迭表揚。
不同于肢體殘疾,小志是自閉癥患者。“精神類殘疾人想參與社會工作極其困難,近些年,在殘聯的幫助下,我們探索將康復治療與輔助就業相結合。”房寶林說。
2019年,松原市殘疾人托養中心被納入省級輔助性就業機構。“不離開中心,不影響治療,不累好上手。”在殘聯的建議下,托養中心創造了室內保潔、自留地種養等20個殘疾人就業機會,每人每月400元工資補貼。“現在,恢復相對良好、有意愿參與的殘疾人都有活干。”房寶林告訴記者。
精神類殘疾人小志正在幫廚
臨近中午,抱著新摘的蔬菜,小志走進廚房,洗菜剁塊。“喜歡在這干活嗎?”由于疾病,他講話并不連貫,單詞為主,伴著漫長停頓,“喜歡,我工資攢了1000多塊。爸爸來看我,交給他了,他夸我出息。”接著,又發出“呼呼”聲,“我做飯,香!”
“‘呼呼’,是他高興的意思。以前,小志不表達情緒,也極少說話,更別說搭理你這個陌生人了。”熱氣騰騰,油鍋滋啦,房寶林補齊故事,“在治療機構參與工作,不僅讓精神類殘疾人有收入,更是接觸他人、獲得認可的機會。這是工作,也是康復訓練。”
截至目前,吉林省殘聯累計認定60家省級輔助性就業機構。給予每個機構不超過20萬元的扶持補助,用于完善基本設施、購置輔助器具等。同時,省、市各級殘聯還每月為就業殘疾人提供工資補貼。
吉林省殘疾人木雕培訓班現場
近年來,吉林省多措并舉,推動助殘就業創業工作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結合個體實際,組織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入戶式產業扶持、新業態崗位挖掘等多種項目,城鎮與鄉村同幫扶、培訓與康復相結合,讓更多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不僅為其提供立身之本,更幫助這一群體打開心門、融入社會。
殘疾人制成的手工藝品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就業創業殘疾人增長至18.9萬人。
(松花江網編輯 李明丹)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