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的比亞迪發布會上,王傳福為比亞迪2023年的銷售設定了一個目標:"比亞迪2023年的目標是300萬輛起步,300萬就是釘子戶。
同時,王傳福還特別提到,在10萬到20萬元的范圍內,比亞迪有控制空氣的權利,但公司也希望能軟化一點,不要讓大家太辛苦,別人沒辦法生活,這樣也不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我看到王傳福這句話的時候,很多人說比亞迪有點飄了,但從比亞迪2023年的銷售情況來看,王傳福還是很有勇氣說這句話的。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23年1-4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76.2萬輛,同比增長91.7%。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比亞迪年內完成300萬輛的銷量基本上問題不大。
1-4月,中國汽車累計銷量為823.5萬輛,增長率為7.1%??梢钥闯?,比亞迪的銷售增長率遠遠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率,這意味著一些汽車公司的銷售肯定不盡人意。
長城是其中之一,1月至4月的累計銷量為313,000輛,同比下降7.2%。
面對兩個截然相反的增長率,我想沒有人敢說長城汽車不臉紅,所以長城汽車報告比亞迪汽車也沒有什么好驚訝的。
最近兩天,長城報報道了比亞迪的油箱不符合排放標準的問題,互聯網上也在熱議此事。
根據長城汽車的報告,比亞迪最暢銷的兩款車,也就是秦plusDM-i和宋plus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
根據比亞迪的說法,長城汽車的送貨車輛不符合國家對送貨狀態的要求。
比亞迪在聲明中提到,車輛要由第三方抽樣保存并送檢,要求運行后完成3000公里的檢測,而長城公司送檢時只檢測了450~670公里,因此比亞迪認為長城公司的檢測報告是無效的,不能作為依據。
同時,比亞迪還特別強調,產品及其測試符合國家標準,并由國家主管部門認證,相關部門可以隨時調查、收集證據和進行測試。
可以看出,比亞迪還是很有勇氣的,有勇氣說這樣的話,我相信比亞迪也會保持后發優勢。
據一些從業人員介紹,市場上所有的傳統燃油車型都使用大氣式油箱,但采用大氣式油箱的PHEV在純電動(EV)模式下行駛時無法滿足GB18352.6的蒸發排放限值。此外,目前除比亞迪外,所有獨立或合資的PHEV都使用高壓油箱。
很多網民開始指責比亞迪與其他車型一樣使用高壓油箱,而比亞迪卻不得不 "背道而馳",使用傳統油箱。他們是如何通過國六測試的,是否有作弊的可能?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無論是長城汽車,還是比亞迪,還是網民,都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應該委托獨立的、權威的檢測機構進行深入的調查和測試,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公正答案。
事實上,目前中國沒有任何標準或法規說PPEV必須使用高壓油箱,相關國家標準只規定油箱排放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如果比亞迪在傳統油箱中使用任何黑科技來達到排放標準,那么使用傳統油箱并不違反規定。
而根據內部人士曝光的一些信息,比亞迪在混合動力汽車上有很多專利,包括一些控制常壓油箱揮發的特殊專利。
其中一項專利于2021年3月30日注冊,發明名稱為:石油和天然氣管理系統及擁有該系統的車輛。
根據該專利的摘要,細節如下: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油氣管理系統及其車輛,包括一個油箱、一個供液裝置和一個儲液袋,油箱有一個保留孔,供液裝置設置在油箱外面,用于向儲液袋提供冷卻介質、儲液袋與供液裝置相連,儲液袋具有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在第一狀態下,冷卻介質從供液裝置流向儲液袋,使儲液袋通過固定孔位于燃料箱內;在第二狀態下,冷卻介質能夠從儲液袋流向供液裝置,以收縮儲液袋的至少一部分。當燃料箱中產生燃料蒸汽時,第一狀態下的冷卻介質流入儲液袋,使燃料蒸汽及時冷卻液化并落回燃料箱中,從而避免了燃料箱中的壓力因燃料蒸汽的增加而及時增加,冷凝的燃料蒸汽可直接落入燃料箱中,不需要另外設置燃料收集結構,簡化了整個系統。這就簡化了系統。
從這項專利的描述來看,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通過冷卻燃料蒸汽并使其落回油箱中來防止蒸汽蒸發。
然而,該專利正處于申請階段,尚未正式授權,因此無法預測該專利是否會應用于比亞迪的相關車型。
看起來這個專利還沒有被授權,所以有些用戶覺得不能正常使用,但如果這個專利是由比亞迪提出并被接受,即使沒有被授權,他們也可以在內部使用。
此外,比亞迪在相關車型的說明書中對發動機的維護有明確的說明。
其中提到的一點是,長時間不啟動發動機會導致注冊送99元現金可提現飽和,出現燃料泄漏的風險,這就需要定期對注冊送99元現金可提現進行去飽和處理。
該功能由用戶通過啟動發動機激活,用于長時間的電動車駕駛,此時 "EV "變為 "HEV",直到滿足碳罐充電并退出該功能。
這表明比亞迪有勇氣使用長壓力油箱,因為已經安裝了能夠確保油箱滿足相關環境要求和防止燃料泄漏的系統。
比亞迪是世界上第一家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公司,但混合動力技術有20多年的積累和迭代,并不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簡單。
而對于比亞迪這樣的大公司,我認為它在環保方面不敢大意,能通過國家相關的技術檢測,說明該車肯定是符合相關標準的,所以很多人說長城這個報告太倉促,踢了鋁板。
但至于這個問題的最終結果,長城是否會贏得這場輿論戰,從而重新獲得市場支持,或者比亞迪是否會拼命反擊,讓長城啞火,我想我們必須等待授權的第三方機構評估測試才能知道。
但我認為,長城和比亞迪這兩個國內最著名的汽車制造商,在兩年前愉快地交換了商標之后,現在又以這種方式 "打架",這有點令人羞愧。
但不管誰對誰錯,最后我相信有關部門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消費者也會得出一個結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