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湛技藝賦予國寶新的生命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逛展覽,看晚會,與文物“對話”。1月28日,歷時近4個月的“和合中國”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落下帷幕。當晚,本次展覽的壓軸戲“又見遼博——‘和合中國’”主題晚會,以歌舞演活國寶,用“文物+文藝”的方式,讓觀眾再次體會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晚會重數
“和合中國”展覽亮點
“又見遼博——‘和合中國’”主題晚會由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歌舞團、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文化藝術工程中心共同承辦。舞蹈《春山踏歌》拉開晚會序幕,隨后,充滿古意的吟誦《千古詩經》讓人感受古風古韻,而歌舞《普天吉祥》展開了綿延的歷史畫卷……
舞臺上,遼寧歌舞團與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們結合“和合中國”展主題設計理念,以古典舞蹈藝術的詩性、抒情性描摹國寶的形態(tài)與意蘊,伴著古箏、琵琶的演奏,展現國寶之美,讓玉器、青銅器、瓷器、絲繡、書畫等文物與觀眾展開跨時空對話。在那個瞬間,《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金張瑀文姬歸漢圖》等書畫作品已不再是簡單的瑰寶畫作,更是一種精神世界與文化情懷的展現。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跟隨舞臺上演員的詩詞吟誦,臺下小朋友與父母一起輕聲附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植入了童年的美好記憶。
“悠悠千載,萬千氣象,天地一片吉祥……”歌曲《和合中國》曲調優(yōu)美、朗朗上口,是專門為這次晚會創(chuàng)作的。晚會導演馬玉麗說,歌曲《和合中國》解讀了“和合”文化所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體現了“和合”文化在中國的源遠流長及中國智慧,讓人回味無窮。
歌舞添彩
文藝成“圈粉”強勁力量
為讓文物“活”起來,遼博不斷打破原有辦展模式,在辦展思路上大膽創(chuàng)新。沈陽歌舞團以遼博珍品書畫《簪花仕女圖》為藍本的古典舞《簪花仕女》,生動再現了唐人生活;省雜技家協會組織創(chuàng)作的魔術節(jié)目《漢樂神韻》,以遼陽漢魏壁畫墓群中的“百戲歌舞”場景為藍本,藝術再現了漢魏時期遼陽地區(qū)文藝繁盛的生活場景。近年來,連續(xù)推出“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和合中國”主題文物展等,均成為全國現象級大展。這些展覽的成功,在于打破了固有的單純文物展的模式,讓附著在文物背后的文化成為吸引觀眾的強勁力量。
本臺晚會是繼“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群星璀璨的歷史天空”詩歌晚會之后,又一次在遼博舉辦的主題晚會活動。當晚現場觀眾1000多人,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滿懿說,能為一個展覽,專門打造一臺主題晚會,足見該展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和合中國”展出期間,她來過4次,面對這些經典作品,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獲,觀書法,觀畫作,觀人文情懷。此次又以一臺高質量的主題文藝晚會做閉幕式,吸引廣大市民專場觀看,更突出了這次展覽的觀賞性。晚會所編排的歌舞都充滿了濃濃的歷史文化感,聲光電數字屏幕與吹拉彈唱念舞等精湛技藝融為一體,賦予了文物以新的生命表現狀態(tài),令人神往。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和合中國”展能夠成為繼“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唐宋八大家”展覽后的又一個現象級大展,“主要在于我們除了深入挖掘文物與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契合點外,還通過‘文物+文藝’等形式,進一步展現‘和合’的思想內涵,讓展覽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溫度、更加吸引人”。
(遼寧日報記者 楊 競)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