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看展成為人們文化休閑方式之一。記者 孫海濤 攝
省圖古籍特展中的《聊齋志異》手稿。
正在沈陽故宮展出的重要文物“清紅皮嵌珊瑚魚尾式櫜鞬”。
【資料圖】
核心提示
博物館彰顯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五一”假期,我省文博展館準備了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看展去,這個假期讓我們在多彩文明的滌蕩中,來一場穿越古今的邂逅,開啟沉浸式文博之旅。
“何處尋琉璃”
遼博上新展
4月29日,由遼寧省博物館與鞍山市文化旅游發展促進中心合作舉辦的“何處尋琉璃:海城黃瓦窯榮達的歷史與文物”展將正式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黃瓦窯遺址出土的文物首次集中專題展出,也是遼寧省博物館遼寧地域文化系列展的首展。
此次展覽展出90余件各類黃瓦窯遺址出土的陶瓷磚瓦。黃瓦窯位于鞍山海城市,是清代盛京地區一處規模宏大的御用琉璃官窯,主要負責供應清代皇家宮殿、行在、陵寢、寺廟等建筑所需的琉璃磚瓦。從清前起家至清末停燒,黃瓦窯歷經清朝十二代皇帝,290余年,幾乎貫穿整個清朝始末。其間雖幾經興衰但舊制不改,琉璃磚瓦的生產從未間斷。
琉璃瓦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材料,顏色多彩,規格多樣。琉璃瓦采用優質礦石原料,經過篩選粉碎,高壓成型,高溫燒制而成,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宮殿中,均可看到琉璃瓦的影子。黃瓦窯特殊的琉璃生產工藝以及為宮廷建筑裝飾服務的屬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中國琉璃史和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這一全新展覽外,遼寧省博物館已經開展的展覽精彩繼續,如“青花清韻”展,繼續將元青花的典雅與水墨靈動呈現給廣大觀眾。在這一展覽中,觀眾可以近距離仔細欣賞遼博館藏的10件元青花瓷器,感受它們的筆致意趣和融徹意境。
備受小朋友歡迎的“樂·土——遼寧古生物化石精品展”仍在假期里與小觀眾見面。遼寧擁有30多億年的地質歷史,是世界知名的化石產地,化石總量居全國首位。在這一展覽中,小觀眾不僅可以看到遠古水生脊椎動物化石,而且還能看到恐龍、鳥類和翼龍等化石。
一邊是各式精彩展覽,一邊是遼博推出的一系列線下活動。5月1日上午,現場觀眾可以利用木片、彩紙等制作手工魚形風鈴。當天下午,還將邀請現場小觀眾,參與一場有關化石展覽和親手繪制恐龍畫像的活動。5月2日上午,到遼博參觀的觀眾還將利用紙板、水彩筆等制作昆蟲瓶;當天下午,“輕描淡寫——行云流水出青花”手繪活動也將與觀眾見面。(記者 朱忠鶴)
古籍展熱度不減 又增體驗活動
熱展中的“繼往開來 國韻書香——遼寧省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傳承特展”將在“五一”期間持續進行。“我們還將推出‘線裝書制作體驗’活動,還有手工剪紙體驗活動。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吸引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走近古籍,我們已做好準備迎接新一輪觀展熱潮。”省圖古籍文獻中心副主任李丹丹說。
我們的老祖宗從結繩記事,到發明文字,經歷了龜甲、竹簡、卷軸、線裝等不同階段的文化承載方式,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記錄了文明的發生發展。而線裝這種裝訂方式作為我國典籍傳統裝幀技術史上之集大成者傳承下來。李丹丹介紹:“每本線裝書都是來之不易的。每本線裝書的制作都歷經裁紙、刷版、折頁、壓平、齊欄、定捻、裁切、打眼、上皮、縫線、貼書簽等一系列傳統工藝過程。到時候,古籍修復師將現場帶領讀者體驗線裝書上皮、縫線、貼書簽等制作過程,感受指尖流淌的千年歲月。”
柔和的光線下,上自兩漢、下訖明清的珍貴古籍靜靜躺在展柜中,展示著歲月的沉淀與歷史的厚重。“這是省圖從館藏61萬冊古籍(12萬冊善本)中精心挑選,囊括了館藏中最具代表性的縹緗精品,也是省圖‘鎮館之寶’首次集體亮相。對讀者而言,這樣的觀展機會非常難得。觀展的讀者對《聊齋志異》手稿看得最為仔細,其實這些古籍都值得細細品味。”李丹丹說。
在李丹丹看來,觀古籍展,是一次細致入微的旅行,要有寧靜、沉潛的心態,“五一”觀古籍特展,可以過個高質量假期。降低觀展的門檻,讓男女老少都能走進展廳,他們給成人讀者和兒童讀者準備了不同的體驗項目。比如,成人可體驗石刻拓印、斗拱模型制作等,而兒童則可做戲劇游戲,品古詩畫意境等。
為吸引更多讀者走近古籍,感知古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據了解,特展期間還為讀者推出一系列文化體驗活動。比如,“古代服飾秀”活動,由文化志愿者選取古籍中古代服飾進行展示,帶領讀者穿越古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情景再現《聊齋志異》與遼圖的歷史淵源,文化志愿者以此為主題創演的情景劇,會進一步加深讀者對古籍的了解;古籍修復師在現場展示古籍修復技藝,讀者可近距離接觸珍貴線裝書;非遺傳承人選取“七十二賢像”中人物,在活動現場傳授面人制作技藝;手工刻版老師為讀者再現雕版印刷術真實場景,讀者也可親身體驗雕版印刷術。(記者 趙乃林)
去故宮看國寶 熟悉清前史
沈陽故宮“清前歷史展”4月28日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展覽通過近70件文物,配合圖片展板詳細介紹八旗制度創立、多民族共治政策構建、滿蒙漢多民族融合等歷史內容,帶領參觀者一同去探究當年女真部落在古遼東強大的過程。
展陳升級的“清前歷史展”展廳就設在沈陽故宮東路建筑群十王亭的八旗亭中,策展人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研究館員王麗介紹,展覽共分為八個單元,人們可以對清前史有個初步了解。
據介紹,展覽第一單元、第二單元,通過“清仿努爾哈赤誥封”“大金天命云板”“后金滿文天命銅錢”等展品,“努爾哈赤家院圖”沙盤模型、《盛京城闕圖》圖板等展具,講述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權、創立八旗制度、建元稱汗、將后金政權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再遷到沈陽的創業史。
展覽第三單元至第六單元,通過“清蒙文信牌”“清牛角花樺皮弓”等清早期文物,“大清受命之寶”“冊封五宮后妃”和“盛京城懷遠門滿文門額”圖片等輔助展板,闡述清太宗皇太極承先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將文館擴大為內三院,標志著后金政權的進一步漢化;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標志著多民族組成的滿洲共同體的初步形成;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用漢人知識分子;繼續實行滿蒙聯姻、結盟政策,特別是與蒙古科爾沁部落保持密切關系;對沈陽城進行改造與增拓;改元為“清”按照中原禮制,建立健全王公貝勒等賜封、襲爵制度,欽定后妃名號,完善宮闈制度等。
展覽第七單元、第八單元,介紹清世祖順治定都北京,沈陽從此成為清朝陪都的歷史階段。展出了“清牛角樺皮小弓”“清刻桃樹紋銀高足杯”“清碧玉老人琴童山子”等諸多珍貴文物。
王麗特別詳細地介紹了此次展覽推出的重要文物:“清紅皮嵌珊瑚魚尾式櫜鞬”,是盛裝箭和弓的器具,櫜用以盛箭,鞬用以裝弓,為一套兩件。櫜鞬為皮質,呈棕紅色,鑲綠邊。櫜為束腰長方形。櫜面飾交叉狀的皮條裝飾,中間及邊緣處飾有大小不一的圓形白玉;中下方飾花狀皮飾,中嵌圓形白玉;尾處兩角飾黑皮綠邊如意云頭;邊緣處飾紅珊瑚珠及銅鎏金花飾。鞬呈魚身狀。鞬口兩邊及近尾處均飾黑皮綠邊如意云頭,一角嵌圓形白玉,中亦飾皮質花形紋飾,花蕊處嵌圓形白玉。鞬尾呈魚尾式,并嵌飾紅珊瑚珠。附絳帶一根,上面嵌有大小不一的橢圓形白玉。
這樣精美的櫜鞬通常不是實戰用具,更多是用于女真部落的重要禮儀場合,以櫜鞬為禮器反映了清王朝“以弧矢定天下”的軍事技術思想傳承,幫助人們破解偏居古遼東的女真部落強大的密碼。(記者 郭平)
沈陽:可看明清青花瓷
“五一”小長假,可以去沈陽博物館看明清青花瓷,正在展出的“人間煙火撫凡心——沈陽博物館藏明清民窯青花瓷展”,共展出240余件套制作精美的明清民窯青花瓷,展現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發展與藝術成就。
該展覽按照青花瓷器紋樣,分為五個部分——草木華滋、麟羽瑞應、山高水長、吉祥字符、人間煙火。從明代極盛時期的永宣青花,成化時期的淡描青花,晚明的萬歷青花,直到清代獨步當朝的康熙青花,琳瑯滿目,非常珍貴。重點展品青花人物故事葫蘆瓶,敦厚大氣,是正德時期青花瓷的代表作。(記者 商越)
鞍山:可品翰墨留香
“五一”小長假,可去鞍山市博物館欣賞“歲月留韻——館藏書畫精品展”。此次展出的書畫精品有傅山、鐵保、王爾烈書法作品,陳半丁、吳石仙、丁云鵬等大家的繪畫作品60余幅。
引人注意的是清代名臣鐵保的行書中堂立軸,此立軸行草相間,轉折起落、筆筆流暢,從頭至尾無一懈怠之筆。鐵保書法真跡傳世不多,此軸更顯珍貴。鐵保為滿洲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吏部尚書等職,史料載他“能詩、尤擅書法,嘗與劉墉、翁方綱并提焉”。(記者 商越)
遼陽:可賞“鎮館之寶”
遼陽博物館正在展出“東北第一城——遼陽古代歷史文物陳列”,展出遼陽出土和發現的重要文物800余件,全面展示了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
展覽的首個展柜展出的第一件重要文物就是襄平布幣。戰國時,燕國在此設遼東郡,始稱襄平,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邑。而這枚小小的布幣,因上面鑄有“襄平”二字,成為這座古城在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最好例證。
王爾烈七十壽屏、遼白釉雕牡丹紋提梁注壺、戰國渦紋玉璧、高麗青瓷鑲嵌菊花紋枕、清雍正粉彩過枝花福壽盤、象牙雕白菜蟈蟈擺件,為遼陽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目前,除象牙雕白菜蟈蟈擺件入庫外,其他五大鎮館之寶都能在展廳中看到。(記者 趙乃林)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