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_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意思 的知識大家了解嗎?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_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意思 的介紹,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參考,一起來了解下吧!
(資料圖片)
知我之罪,只在乎春秋(知我之罪,只在乎春秋)創吾齋公子2019年12月17日09: 00: 00說。
01認識我的只是春秋,得罪我的只是春秋。
在儒家文化體系中,關羽被尊為勇士,與《文圣》中的孔子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文武二圣”。然而,管仲爵士之所以受到儒家的推崇,并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價值。那是因為關羽不是張飛那樣的猛將。通俗點說,熟讀《春秋》的關羽更接近于一個“儒將”。
《三國志·魯肅傳》說:“羽長好學,讀《左傳》有點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關羽不僅熟讀《春秋》,而且能夠學以致用。他的言行符合所謂的《春秋》。所以關羽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一直以“美國從前”的形象出現。
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念春秋。”非常合適。讀《春秋》的是山西人關云長,而寫《春秋》的自然是山東人。
據說孔子讀完《春秋》后,感慨地對弟子說:“知我者唯春秋,得罪我者唯春秋。”
這個怎么理解?
首先,《春秋》本質上是一部史書,記錄了禮的盛衰、諸侯的戰爭、時代的動蕩以及隨之而來的歷史演變。那么誰該為此負責呢?是分裂黨的諸侯,亂世崛起的梟雄。孔子《春秋》的目的就是揭露這些人的歷史責任。
所以孟子說“孔子寫春秋,漢奸盜賊怕。”在這個層面上,真正理解《春秋》含義的人,才會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唯《春秋》知我”。
但為什么孔子說“唯有春秋得罪我”?
因為《春秋》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謀略之書,這也是為什么歷代兵法都對它推崇備至的原因。俗話說“不讀水滸,更不讀三國。”因為《三國志》講的是戰略,我怕老人們看完之后變得太深刻。但是,論足智多謀,三國遠不如《春秋》!
有一個段子叫“科學家能學武,流氓也攔不住。”那么,如果某些無良流氓在讀了《春秋》之后,學會了權術,變得更加陰險狡詐,甚至成為梟雄之輩,豈不是禍及天下?正如《子同治簡》所說:“有才無德,才能助奸。”這才是孔子真正擔心的。
02《春秋左氏家傳》與《左傾挑華》
孔子寫的《春秋》只是一個歷史大綱,缺乏具體的內容。換句話說,原本的《春秋》只是一部編年史,卻沒有編年史。不要說從孔子時代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即使在比孔子晚200多年的漢代,大多數人也看不懂《春秋》原文。
看不懂原著,但想學《春秋》。我該怎么辦?有一個辦法,就是讀傳記!
所謂“傳”,就是注釋孔子的《春秋》。到了漢代,市面上流傳最廣的傳記有三部,分別是《春秋左傳》、《春秋傳》、《春秋傳》,合稱“春秋三傳”。這三部“傳記”也被后來的儒生奉為“經史”。
但這三部傳記也有不同之處。《楊公傳》和《谷亮傳》的體裁是問答式的,側重于對《春秋》中“謙辭義舉”的注釋,而缺乏對史實的敘述。但是,《左傳》不同。它通過描述歷史事實來詮釋《春秋》的內涵。這種敘述式的注解更容易理解。所以西漢后期,《左傳》逐漸成為主流。后來與《詩經》、《尚書》、《易經》等書一起被收入儒家“十三經”,成為儒生必讀經典。
至于我們平時說的《春秋》,關羽愛讀的《春秋》,其實就是這個《左氏春秋》。
《左傳》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是一部經典文學作品。但俗話說“外人看熱鬧,圈內人看門道。”《左傳》秉承了《春秋》的寫法。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路人,就算花一本《左傳》,也很難感受到其中微妙的味道。
清末國學大師林紓先生是介紹《左傳》的更佳向導。
林南,本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作為光緒八年的舉人,林紓起初在北京一所學校當語文老師。后來,因為他的古文受到桐城派大師吳汝綸的推崇,他很快就被邀請到史靜大學堂,即現在的北京大學擔任講師。
不同于一般的文學評論家,林紓先生本人是一位著名的古文作家,他翻譯了200多部西方經典文學作品,其中包括《魯濱遜漂流記》,可謂中西文學大師。所以林紓先生對古文的鑒賞是不同于其他學者的,他往往能達到“人無所為,人無所不為,人無所不為”的目的。從《左傳·謝華》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林紓先生評論古文的獨特眼光。
這套書的雛形是林紓先生于1913年交付商務印書館的《左夢莊騷精要》,收錄了選自《左傳》的32篇文章。此書一經出版,廣受好評,末代皇帝溥儀的師傅陳也曾贈送給溥儀作教學之用。
1921年,林紓在《左夢莊騷》精要的基礎上,精心從《左傳》中提煉出80余篇精華文章,匯編成書《左傳摘花》,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匯集了林紓先生在《左傳》研究方面的豐碩成果。林紓不僅逐一分析了所選章節的層次結構,行文的方法,如用詞煉句,主客調度,根據應收賬款等。,而且在各章中還對戰術和詭辯進行了大量的批評。
這本書的之一版早就沒有了,只能在二手書市 *** 上碰碰運氣,而且即使碰到原版,往往也是極其昂貴的,甚至一度被炒到幾千塊錢的天價。幸運的是,聯合巴斯為了讓更多對古文和《左傳》感興趣的讀者看到,在2019年重新出版了這部經典。而且United Bass很注重細節,用了特殊的毛邊蓋。當你拿在手里的時候,一種厚重而單純的感覺撲面而來,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03體會文章的氣質,考察文章的意境。
作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林紓繼承了桐城派前輩對“雅”的追求。所謂“雅潔”,就是文字要以儒家倫理為基礎,追求雅義,語言要簡潔明快,不得散漫。
古代桐城派作家對《左傳》推崇備至,因為《左傳》是“雅無限”文章的典范,其敘事風格更為內斂,儒雅有禮,因而能在簡約中獲得豐富的回味。正因如此,“桐城三祖”之一的認為:“左的義法之術,是漢唐作家始料不及的。”
作為桐城派大師,林紓非常認同方苞對《左傳》的評價。在《左傳·謝華》的序言中,他本人對《左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天下能改變彼此分不開的事物的,只有三篇,一篇左,一篇馬,一篇韓。左無所不能,不時改其行,使觀行之人不能察其行圖所示。”
《左傳》中的文章既狂放又變幻莫測。如果你沒有一個明智的人向你展示其中的奧秘,那么你就像一個之一次游覽盧浮宮的游客。雖然你周圍都是藝術珍品,但你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這些幽靈般的東西有什么好。但如果現在有大師給你一點幫助,你會恍然大悟,這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章里,竟然有這么多有趣的細節——難怪《左傳》被評價為“愚見”!
林紓先生在《左傳·謝華》中選的之一篇文章是《楚武王進兵》。這篇文章講的是發生在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個事件。這一年,楚王打算出兵入侵一個叫睢國的小國,但是當時的楚國實力還不足以完全壓制睢國。于是,楚王采納了大臣竇的“示敵以弱”的建議,在前來探聽虛實的隨州大臣面前,故意把楚國的弱軍暴露無遺。不出所料,欣喜若狂的少師真的上當了。他回來后,試圖說服跟隨國家的君主反擊楚國。
但好在有一位賢明的大臣,名叫季梁,他以祭祀為例,提出國家的生存之道在于“忠民信神”,并進一步提出“奉其三次,行其五教,親其九族,以崇其眾”的執政標準,以此來說服君主:與其主動進攻楚國,不如立即修復內政,以應付楚國的大舉入侵。楚國得知此事后,不敢進犯。
林紓在這篇文章后面做了這樣的評論:
這篇文章非常緊湊。前半段豎起“張”字,正面決策,考慮“張”字。沒有一句話沒有“張”字的用意和作用。“恐”字豎立在下半部,與“張”字相對。如果你見到張,你就輸了;如果你害怕,你就會贏。......論文的潛力不在于開放和封閉,而在于中間關于犧牲的部分。如果不是和題目有關,就不會一步一步的離開,那么容易。
所謂“制”,指的是《左傳》中千變萬化的筆法。通過林紓精妙獨到的論述,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些筆法的精彩之處。
如縮筆省筆:“節閑詞無數,人不知……淺薄者以為序墨要詳。如果它的結構是這樣的,它將會簡單而詳細,盡管它有點詳盡。”用筆擰緊一樣巧妙:“宋公滿是迂腐,滿是牢騷,君臣回話極其準確。”筆法如下:“寫戰爭,必寫其瑣事。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一個接一個,讓讀者看起來很美。”這其中,有很多微妙之處。
難怪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寧教授極力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寫于一百年前。正如他所說,“書中選文83篇,每一篇都有獨特的側重點,千變萬化,但很難作出法律上的概括。貫穿其中的是理解文章的氣質,仔細審視文章的意境。......這將打開一個更豐富的空空間,以體會古文的美妙風光,找到文章所不能的途徑。”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