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今天(5月19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獲悉,近年來,廣西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統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不斷筑牢祖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目前,廣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3位,全區已建成自然保護地223個。
廣西構建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了90%以上陸地生態系統類型、44%的紅樹林濕地、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8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
廣西建立了動植物園、物種種質基因庫(圃)、禽畜保種場、保存庫等,保存了6萬余份作物遺傳資源。廣西在全國首次實現膝柄木野外回歸種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難題;成功開展資源冷杉、元寶山冷杉、蒜頭果、蘇鐵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及中華穿山甲、冠斑犀鳥、鱷蜥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野外放歸工作。
廣西白頭葉猴保護案例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貓兒山、山口紅樹林等多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或“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據初步統計,廣西近幾年發現植物新種50余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新增136種。
(總臺記者 鄧君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