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開啟
(資料圖)
時隔九年 兩張唐代古琴再度聯袂亮相
遼寧博物館展出的九霄環佩琴,存世只有4張。記者 黃翰博 攝
伏羲式春雷琴
九霄環佩琴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核心主題詞之一是“美好生活”。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與美好生活相伴的古琴,將成為遼寧省博物館展覽中的主角。“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5月18日正式在遼寧省博物館推出。
這既是遼博首次舉辦古琴文化主題展覽,也是省內僅有的兩張唐代古琴時隔9年后再次同時展出。
遼博首次舉辦古琴文化展
5月18日上午,“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剛一開展,各式文物就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賞。此次展期共計3個月,一直持續到今年8月20日。其間,121件/組與古琴文化相關的文物、古籍將與觀眾見面,其中一級文物6件/組,遼寧首次展出文物41件/組,外借文物11件/組。
此次展覽由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此次展覽中,除了遼博的館藏文物珍品與觀眾見面外,包括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孔子博物館、荊門市博物館等地的古琴和古琴相關文物也將同時亮相。
古琴是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精髓,屬于彈撥樂器,歷史悠久,貴為“八音之首”,它以“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的獨特魅力備受歷代文人推崇。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古代文人養性怡情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蘊涵著關愛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人文精神,代表著我國審美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
“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策展人、遼博學術研究部李瓊璟介紹,作為遼博首次舉辦的古琴文化展,本展覽通過不同形制的古琴,以及與古琴相關的文化元素共同構建出不同的文化空間,讓觀眾在欣賞古琴形制美的同時,走進古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展覽中,與古琴相關的瓷器、絲繡、書法、繪畫、古籍、漆器和竹、木、牙雕器等各類精美文物也一并展出。
李瓊璟表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同時,2023年也正值中國古琴藝術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周年,在此重要時間節點,古琴文化展與觀眾見面,既能發揮出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及宣教展陳的優勢,又能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九霄環佩與伏羲式春雷再聚首
在傳世古琴中,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古琴。目前,唐代古琴存世數量不足20張,我省存有兩張。一張是遼博收藏的“九霄環佩琴”,另一張是旅順博物館收藏的“伏羲式春雷琴”。在此次“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中,我省這兩張唐代古琴同時亮相,這是2014年兩張古琴在旅順博物館同時展出后,時隔9年的再次相遇。
李瓊璟介紹,“九霄環佩琴”存世只有4張,3張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另一張為私人收藏。此類琴有聲傳九霄、音似佩鳴之意,故名“九霄環佩”。
這張“九霄環佩琴”為古琴制式中的“伏羲式”,朱紅色的漆面,頭部為半弧形,項部從頭至肩略呈凹弧形;腰部兩側各為內彎兩內凹弧形,兩凹弧交界處呈尖角峰狀凸起;尾部亦為弧狀。琴身表面有牛毛斷紋,底有冰裂紋加小蛇腹紋。底部有圓形龍池,橢圓形鳳沼。龍池上方陰刻“九霄環佩”四篆字琴名,龍池下方刻寬邊“清和”二篆字方印。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伏羲式春雷琴”,圓頭伏羲式,琴通長123.2厘米、肩寬20.3厘米、尾寬13.9厘米、底厚1.1厘米。黑漆,漆下為鹿角灰胎,金徽。琴面有小蛇腹斷紋。池上刻草書“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滄海龍吟”四字。
除了兩張唐代古琴聯袂展出外,來自全國部分博物館的精品文物也可以讓遼寧觀眾足不出省,就能欣賞到省外重點文物的風采。
(遼寧日報記者 朱忠鶴)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