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黨代會上,汕頭市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開賽即決賽”“起跑即沖刺”等響亮口號。隨后不久,總投資超千億元的多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引人關注。豪言既出,落實不易,汕頭究竟有何底氣?是否已錨定了路線圖?有何獨門大招?
1月15日至16日,汕頭市密集舉行多場重要活動,包括產學研“面對面”對接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山大學專場對接會,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第二屆理事會成立大會,產學研“面對面”對接活動暨省實驗室發展交流座談會。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中科院院士、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龔新高,中科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汕頭大學校長郝志峰等群賢畢至,暢談合作。
至此,汕頭決勝未來的“關鍵一招”已呼之欲出,那就是:創新鏈與產業鏈“兩鏈深融”,促科研成果轉化;合縱連橫引來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捆綁對接,為“三新兩特一大”(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玩具,大健康)產業布局提供更強力科技支撐。這無疑是汕頭在經濟發展“換擋期”審時度勢,希望彎道超車變“跟跑”為“領跑”而使出的“勝負手”。
創新鏈與產業鏈
“兩鏈深融”促成果轉化
作為全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一直是汕頭這座百載商埠的城市基因。不過,近年來因種種原因,汕頭一度掉入了發展遲緩的泥淖。如今,與珠三角等地相比,汕頭的產業創新能力仍有明顯差距,如何“迎頭趕上”?
“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優環境、強主體、壯平臺、促轉化,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汕頭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這是汕頭近年來面向“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布局,探索向創新要效益的新實踐。
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雙向發力”,則是這一“路線圖”的點睛之筆。
15日啟動的產學研“面對面”對接活動,是汕頭落實“每月分行業舉辦產學研‘面對面’專題對接會”部署的具體舉措,這項部署,對推動汕頭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常態化對接、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意義不言而喻。
70所高校32家院所
“聯姻結盟”謀長遠未來
各地都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地處粵東的汕頭能否另辟蹊徑?
引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進駐,或聯姻或結盟,是汕頭審時度勢之下采取的得力招式,用的是“借”字訣。
據悉,汕頭積極推動相關企業與國內外70所高校和32家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組建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6個,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粵東分中心、汕頭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落地建設。
“中山大學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了良好創新資源儲備,中山大學非常愿意發揮自身優勢,與汕頭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緊密結合起來”,在15日的中山大學專場對接會上,中山大學校長高松信心滿滿地表示,期待校市、校企通過合作項目、共建平臺和成果轉化等多形式構建起緊密關系,不斷產出高質量成果。
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紛至沓來,無疑是不約而同地認可汕頭在“科創賦能產業”方面的巨大潛力。畢竟,“迎頭趕上”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和可能。此次舉辦的產學研“面對面”對接活動,汕頭近百家“三新兩特一大”企業、金融機構、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的代表,與數十位中山大學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碰撞。現場氣氛熱烈,明顯讓人感覺到,高校在提前布局,企業在長遠謀劃。
日前,國家科技部發布通知,支持汕頭等25個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汕頭是此次入選的廣東唯一代表,這標志著汕頭深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推動區域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迎來了新機遇、新動能。
聚焦科創賦能,聚力產學研對接,聚合高校院所之能……期盼汕頭放出的這些“科創大招”能蹚出一條新路!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