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有關情況。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相關文件中,列舉了促進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提高的四個因素。
一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激發學生生長潛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影響學生生長發育的疾病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身體形態指標和營養不良狀況持續改善,從營養不良向營養過剩轉變。
二是政策措施牽引帶動學生體質與健康。比如校園足球等體育特色學校建設促進學生體質與健康。教育部從2015年開始在全國廣泛開展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對增強學生體質與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為29.2%,高于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22.3%。
此外,中考體育的強化增加中學生體育活動時間。近年來,隨著中考體育考試分值提高,中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體育活動時間顯著增加。在校體育鍛煉1小時比率,初三學生為42.7%,高于高一學生的30.6%。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初三學生為29.2%,高于高一學生的22.6%。
三是家校協同提高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與引導對提高學生健康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高于沒有得到父母支持的學生。學校體育鍛煉安排和用眼衛生指導等至關重要,每周體育與健康課課時達標的學校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顯著高于其他學校,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的學校的學生近視風險低于其他學校。
四是學生健康意識和生活方式改善體質健康狀況。學生保證每天足量的體育鍛煉和睡眠時間等對增強身體素質、預防超重肥胖和近視發生有積極影響。每天能夠保證1小時以上在校體育鍛煉時間的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為27.4%,顯著高于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的學生的17.7%,每天睡眠充足學生的近視率為47.8%,顯著低于睡眠不足的學生的67.8%。(記者 宋凌燕)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