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更多地擅長短平快,我們的優勢在機器人領域幾乎體現不出來,甚至成為機器人創新的一個短板。”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在日前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機器人產業的三高特點和中國擅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完全不一樣的,“三高包括技術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資本密集度高,回報周期也是相對比較長的,需要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研發創新,不斷成熟,打造精品。
眼下,機器人已經成為創新和產業的一個重要的風口,已經從我們的生產向生活延伸和滲透,作用越來越大。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所言,機器人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科技發展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機器人擁有的數量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市場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裝機量占全球的44%。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從7.2萬套快速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目前國內機器人應用位列前三的是汽車行業的92.3萬臺,電子行業的67.2萬臺,金屬加工行業的28萬臺。
曲道奎指出,機器人現在已經從制造業往非制造業和生活領域轉移,全球的服務機器人這些年發展非常快,特別是物流機器人成長和發展更是遙遙領先。此外,檢查維護、清潔、野外機器人也是在快速發展。“機器人已經在走出工業領域,包括在服務領域、醫療、健康、教育、安全等等領域逐漸發展和壯大,未來這些市場很有可能要快速超過工業機器人的市場。”
他介紹,機器人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動化階段,機器人和高端機器基本上沒有區別的,所以更多需要控制、驅動、伺服方面的技術;第二階段就是現在的智能階段,也就是人機協作、環境感知、數據采集、人機交互等等;第三階段就是下一步要發展的自主化,包括認知、學習、協同、場景、大數據分析等等,這是現在正在研究的,已經開始進入小批量的應用。
關于機器人技術面臨的挑戰,他認為其中存在一個悖論。“對人很難的事情,機器人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比如速度、精度和負載能力;而對人類很容易的事情,就是靈活性和靈巧性,但對機器人來講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機器人也是一直朝著解決這個悖論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機器人體系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整個產業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但曲道奎指出,整體來講,中國現在還有比較大的弱項,“差不多80%以上的企業還是把機器人作為低端機械設備和機械裝備研發,沒有真正把智能、網聯和數據作為機器人的內核進行開發,存在低技術、低品質、低價格、低端應用的‘四低’普遍現象。”
在此次大會期間,辛國斌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定“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希望將我國建設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應用的新高地。曲道奎表示:“疫情、內循環和‘雙碳’,都在加速機器人創造新的智能制造、新的生活方式,無論是技術、產品的變革以及金融市場和大的外部環境,發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記者 蔣菡)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