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印發,為未來五年廣東文旅確定發展藍圖和施工“路線圖”。此外,該《規劃》還公布了“十四五”廣東省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包括:省直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共7項;部分市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共40項。
明確廣東文旅發展11項任務
《規劃》確定發展目標,到2025年,廣東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事業更加繁榮興盛,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到2035年,廣東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文化和旅游業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未來五年,廣東文化和旅游具體如何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廣東文化和旅游發展有11項主要任務,包括: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全力推進社會文明顯著提升;聚焦新時代主題舞臺藝術創演,構建繁榮有序的藝術發展體系;聚焦革命文物體系建設,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聚焦嶺南技藝傳承創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聚焦精準化數字化發展,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聚焦新業態新消費模式培育,建設高質量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聚焦產業融合和服務品質提升,進一步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營造,健全現代文化和旅游市場體系;聚焦中華文化現代傳播,加強對外文化和旅游交流與推廣;聚焦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深化對港澳臺交流合作;聚焦產業引領和城鄉一體發展,優化文化和旅游發展布局。
2025年全省將有400個博物館
在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方面,《規劃》明確,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重大工程,實施一批與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嶺南文化研究相關的重點文物考古項目;做強做優水下考古,持續推進“南海Ⅰ號”發掘、保護及后續研究,加強對“三海”(海絲、海防、海島)遺存及水下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推動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設;推動創建一批廣東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卓越博物館,實施廣東博物館質量提升項目、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探索類博物館發展,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梅州、東莞、潮州等地“博物館之城”建設。
《規劃》提出的發展指標,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將由2020年的886個,到2025年增至1000個;博物館數量,將由2020年的352個,到2025年增至400個;省級以上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驗區)將由2020年的10個,到2025年增至13個。
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增至1.25冊
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規劃》明確,高水平建設一批體現廣東特色、國際水平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好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等文化新地標,支持深圳建設“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推動尚未達標的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站)達到國家建設標準,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建設圖書館和文化館分館;推進國有美術館、演出場館在市一級的全覆蓋,推動民營美術館、博物館的建設和免費開放;實施《廣東省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三年計劃(2021-2023)》,擴大優質公共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全面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
《規劃》提出的發展指標,廣東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將由202年的1299平方米,到2025年增至1306平方米;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將由2020年的0.93冊,到2025年增至1.25冊。
全省將建成4A級以上景區239個
《規劃》明確,廣東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高質量旅游產品,加快發展大眾旅游,深化智慧旅游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建成4A級以上景區239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40個。
《規劃》還提出,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推進粵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攜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發布逾40項文旅重大工程項目
《規劃》還發布了“十四五”廣東省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分為兩類。其中,省直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共7項,包括: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粵劇文化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鴉片戰爭海防遺址公園。
部分市文化和旅游重大工程項目共40項,其中廣州有4項,包括:長隆粵文化項目、廣州天人山水“玉英谷”旅游首期項目、鴉片戰爭海防遺址公園、廣州博物館(新館);深圳有3項,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國深博物館。
【鏈接】“十三五”時期廣東文化和旅游發展成果(部分)
“十三五”時期,廣東創作200多臺大型主旋律劇(節)目,演出總場次超過4萬場,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等全國性文藝獎項106個,獲得戲劇獎、荷花獎、金鐘獎等專業領域國家最高獎項約300人次,舞劇《沙灣往事》《醒·獅》、粵劇《還金記》《白蛇傳·情》、音樂劇《烽火·冼星海》等一批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成為近年來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
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創新建成“粵書吧”等新型閱讀空間1900多家。公共文化重點改革成效明顯,超過110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171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建立了理事會。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建成4個國家示范區、8個國家示范項目和12個省級示范區、26個省級示范項目。
推進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大洲灣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南粵古驛道、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和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創新推出“云游博物館”“寶覽南粵”等項目。全省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新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項,新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8名,新增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35個,登記公布國有可移動文物87.5萬件/套。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8個展覽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項。
文化和旅游產業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364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6227億元;全省旅游總收入從2015年的908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5158億元,接待過夜游客從2015年的3.62億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5.31億人次。
“十三五”期間,共創建1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5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認定18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25家省級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44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增3家5A級旅游景區。文化和旅游市場主體蓬勃發展,華僑城集團、嶺南國際集團、華強方特、長隆集團等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責任編輯:Rex_07